昌乐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闹也没 [复制链接]

1#
来源:放牛塘(ID:fangniutang)19-8-7作者:放牛塘当今世界,有两座城市的状况十分相似。区域面积都很狭小,都只有平方公里左右,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面积达平方公里。但经济都非常发达,年GDP都超过亿美元,上海同期GDP为3.27万亿人民币,折合为亿美元,这两座城市GDP接近上海的四分之三。都是“亚洲四小龙”成员。都是城市型经济体,基本没有农业,资源极为匮乏。都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都以华人为构成主体。都曾是英国殖民地。现在都有高度的自治权,一个是独立国家,一个是特别行*区。这两座城市就是香港和新加坡,它俩一直都是亚洲“双城记”中的主角。年,新加坡的GDP略高于香港。香港为亿美元。新加坡为美元。而新加坡的面积只有香港的65%、人口只有香港的75%,香港面积为1,平方公里、人口为万,新加坡面积为平方公里、人口为万。早在年,新加坡就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年被日本占领,年日本投降后又成为英国殖民地,-年,新加坡不断扩大自治权利。年,新加坡经过全名公投,71%的人投了赞成票,脱离英国加入马来西亚。新马合并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中央*府发生矛盾,年,马来西亚执*联盟在国会通过修改宪法,以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自此,新加坡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李光耀从年开始执*新加坡,到年才结束任期,期间新加坡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很快变成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快速增长,除了他们自己引以为豪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要道,它是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是中日韩进口石油的核心通道,由于海运繁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被誉为“海上十字路口”。而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又拥有优良的港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13世纪开始便是国际贸易港口。新加坡经济,几乎都是围绕自身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交通要道和天然港口,发展起来了航运业和贸易业,利用结算资金优势发展金融业,将航运、贸易、金融的积累进行产业衍生,衍生出造船、石化、电子、医药等制造业,以及旅游、教育等服务业。新加坡衍生产业中,造船、石化、旅游等也是源自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才是新加坡的根本竞争力,当然,也是其命脉,新加坡最惧怕的是任何挑战其地理位置的行为。比如,泰国考虑建设的克拉运河,可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线绕过马六甲海峡,航程至少可缩短公里。(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年)未深入研究香港前,一般都会以为香港跟新加坡一样,也是因为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才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而实际上香港并没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它能成为国际性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能够成为在全世界都排名前列的大都市,答案只有唯一一个,因为它的背后站立着中国!这也是为什么在英国占据的众多殖民地中,只有香港(新加坡是独立后才发展起来的)能有此成就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之前的数千年间,香港都是中国领土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跟未开发前的深圳一样。清*府实行闭关锁国*策,颁布了严格的禁海令,将沿海居民强制迁离,这让香港岛(相当于与内地连接的九龙和新界而言)成为了“法外之地”。在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与当时我国已经出现的诸多繁荣港口相比,香港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是海盗窝点和鸦片走私囤货码头。以至于英国在战胜后要求中国割让港口时,内部提出了台湾、海南、福州、厦门、舟山等地作为候选名单,并未考虑过香港。而候选之地,要么因为太偏远,要么因为当地*民反抗过于激烈,要么因为严重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要么因为清*府的拒绝,主动或被动放弃。比如舟山,英*占领后,发现此地港口水浅(现代才发现是天然良港),难以停泊大船,而且清*府对割占舟山坚决拒绝,加之英*在占领舟山后因镇压反抗和疫病肆虐而付出了沉重代价,于是不再坚持占领舟山。英方最后无奈之下才选择了香港,英国*府高层对此还很不满意,将英*前线指挥官兼驻华大臣义律革职。可见,英国并不是为了夺取香港而发动战争,与沙俄侵略是为夺取领土有所不同,英国海外殖民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求中国割让领土,是为了获得对外贸易的据点。英国想做的不是港口生意,而是通过港口做中国的大生意,看上的是其背后的中国市场,港口只是实现打开中国国门的手段而已,只要能实现这个目的,占哪都一样。英国侵占香港时,岛上原住民只有约人,华人占95%以上。英国并没有把文明之光带到香港。-年这20年间,是香港的“黑色贸易”主导阶段,经济由两大黑色产业占主导地位。一是对华输入鸦片。英商以香港作为跳板,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走私鸦片,成为“东亚病夫”背后的吸血管。二是对外输出华工。由于欧美列强的海外殖民地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廉价苦力,而处于中晚期的清朝,百姓民不聊生,特别是-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百姓为躲避战乱,大举逃到香港,因此英商做起了苦力贸易,对外大量输出华工,卖到澳洲、拉美等地进行种植和开采,带动了远洋航运的发展(鸦片很轻单位价值又高,鸦片贸易对航运的贡献并不大)。可以这么说,香港远洋航运业诞生史,就是饱含的是华工苦力的血泪史。到年时,香港人口增加至近十万人。-年这近80年间,是香港的“转口贸易”主导阶段。经过太平天国过后的中国,生产力和购买力有所恢复,同时,自年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清朝不断失利,被迫开放了更多通商贸易区域,清朝闭关锁国的口子不断被打开,客观上促成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英商通过鸦片走私和贩卖华工谋取了大量财富,还以此建立了远洋运输能力,在中国货物贸易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迫不及待地把香港打造成中国连接世界的国际转口贸易港。据中国海关统计,到年时,香港贸易额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7%和21%,年占40%和24%,年上升至55%和37%,这些统计数据还不包含走私数额。到19世纪末期,香港正式确立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地位。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与之紧密联系的航运和金融业的发展。贸易航运公司逐渐在香港站稳脚跟,英资的怡和、宝顺,美资的旗昌都盛极一时。自年汇丰银行在香港成立总部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共有30余家银行拔地而起,香港的金融业繁荣初具规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人口达到万。不过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民国时期,中国第一大城市是上海,上海的实力远远强于香港,上海是当时的远东第一金融中心,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资产规模都雄踞亚洲第一。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等地随之沦陷,内地大批富商纷纷南下涌入香港,为了香港带来了大量资金、资源,进一步带动了香港经济、金融的繁荣。-年,是香港的“转口贸易+出口加工”阶段。年12月,日*占领香港,在占领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时间里,日*对香港进行了疯狂掠夺,没收了同盟国在港的资本,同时封锁港口,香港赖以生存的商贸断绝,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战后人口减至60余万。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英国继续接管香港,但英国在二战中的损坏比香港还严重,根本无力援助香港,对香港控制能力降低,加之日*占领期间对外资的掠夺,导致英资在香港的实力急剧下降。不过,香港过去积累的基础设施基本还在。40年代后期,是国内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南京国民*府的溃败,国内资本开始大规模涌入香港,据不完全统计,从年开始到50年代初期,国内移民带来的财富占当时香港社会总财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国内移民带来的不止资金,还有设备、专业人才和大量人口,据估计,解放战争时期涌入香港的移民达万左右,-年间“非法”移民又有万左右。正是这些资金、人才、人口和设备,让香港华商抓住了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大国埋头进行经济建设带来的市场机遇,发展壮大了工业品加工产业,快速崛起,取代英商成为香港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之前的英商,对制造业兴趣不大,热衷于贸易、航运和金融。在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香港的转口贸易并没有减弱,这也是得益于中国内地创造的机会。二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新中国被资本主义阵营孤立,而香港,是新中国有意留下的“窗口”和“眼睛”。当时不收复香港的理由是:美国正在执行对外封锁*策,上海、天津、青岛等港口城市与国外的贸易几近断绝,如再收回香港,那么唯一通向国际社会的贸易渠道也将会被封闭,共和国初建,急需的*事物资以及唯一的外汇收入渠道也必然断绝。对于中国来说,香港就是一个“死港”,想什么时候收回就什么时候收回,暂时留着它作为中西方的“窗口”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解放*当时直接把香港占领了,香港现在最多只是中国一个的普通发达城市,地位不一定能超过广州。就这样,香港又成为了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又充当了“转口贸易”的关键角色。到20世界60年代末期,香港经济结构已经从“转口贸易”成功转型为“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了。到年时,香港人口超过万。年至今,是香港的“金融、贸易、服务、地产”主导阶段。然而,香港在此之前形成的加工制造业,主要是很传统的外贸加工产业,比如纺织业,并未像韩国、台湾那样形成电子、化工等高端产业。传统外贸加工产业的最核心是丰富的生产资料和低廉的生产成本,年后的香港,正是利用从内地流入的生产资料和廉价劳动力,实现了传统外贸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年,中国内地开始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与内地相比,传统外贸加工产业的优势荡然无存,内地的生产资料、生产成本和市场容量的优势远远强于香港,所以传统外贸加工产业的地位下降是必然的事情。而香港经济经过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资本都需要逐利,要么投资实业,要么投资地产和股票,在制造业优势下降,证券业又未繁荣(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中资企业到港上市才带动了香港证券市场的繁荣)的情况下,投资地产是必然选择。现在,很多人把今天香港的“脱实向虚”怪罪于当年香港*府的决策失误和有产阶层的短视行为,有失偏颇。而且香港并不是没有从高房价中受益,因为内地经济发展起来后,大量富人携带资金到香港购买房产,香港以房地产为手段再次获得了内地资源的注入,如今香港的高房价,如果没有内地人不断接盘,是难以维持的。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期间,最缺的就是资金,而香港是最贴近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了中资融集资金的首选地,这又带动了香港金融的极度发达。这一时期的香港,贸易业又得到空间的繁荣。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内地通过改革开放,制造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但是,此时的中国内地并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制造的产品,很多还需要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香港又承接了本可以在中国内地做的很多事情。很多人把年作为香港经济的转折点是错误的,-年,香港GDP确实是出现了下滑,但那是因为系统性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的,不止香港,除中国以外的亚洲经济强国都受影响,而且更严重!泰国GDP从年的亿美元下降至年的亿美元,跌掉38%,到年才超过危机爆发前水平。新加坡GDP从年的1亿美元下降到年的亿美元,跌掉16%,到才超过危机爆发前水平。马来西亚GDP从年的9亿美元下降到年的亿美元,跌掉28%,到才超过危机爆发前水平。印尼GDP从年的亿美元下降到年的亿美元,跌掉58%,到才超过危机爆发前水平。韩国GDP从年的亿美元下降到年的亿美元,跌掉37%,年才超过危机爆发前水平。日本GDP从年的亿美元下降到年的亿美元,跌掉26%,年才超过危机爆发前水平。而香港,GDP从年的亿美元下降到年的亿美元,可看出,相比其他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地区:香港年才爆发,属于最晚的;GDP最差时也只掉了9%,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年爆发到年才触底,说明其韧性是最强的。香港年GDP超过危机爆发前水平,也不是里面最差的,日本到年才恢复。综合来看,香港是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地区中受影响最小的。我们应该总结的是香港在-年的亚洲金融期间受影响为何会那么小,这主要得益于香港拥有背靠中国的优势和中国*府的支持。而不应该分析年回归祖国后经济为啥下滑了,这跟回归没有关系,回归对香港而言,除了飘起了五星红旗,其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相反,回归后得到祖国的大力支持,最大程度地减弱了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影响。再来看下香港与新加坡的对比情况,如果从年开始算起,香港GDP从年的亿美元增长至年的亿美元,而同期新加坡GDP从亿美元增长至亿美元,这一时期香港经济发展速度确实不如新加坡,新加坡GDP从年是香港的三分之二到年超越香港。但是,前面提到,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这一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是香港所不具备的,在地理上香港并非不可取代、独一无二,就港口能力而言,与香港临近的广州港、深圳港,以及内地其他港口如上海港、舟山港、青岛港、天津港等,比香港强或在伯仲之间。而且,新加坡毗邻的是东南亚国家,最近二十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依然较差,新加坡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抢着更多资源。而香港背靠中国内地,最近三十年,中国内地一直都在高速发展,是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内地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都取得了飞速发展。所以,香港(部分人)不能有在所谓“双城记”竞争中暂落下风就把责任怪给中国内地的想法。我们还应看到,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就已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基数已较大,而中国内地是发展中地区,以前的经济基数很小,所以,香港不能把自己的增长率和内地的进行对比。所以,香港(部分人)不能因为内地增长率高于自己、内地有的城市赶上自己,就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想法,因为内地同步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发达经济体能维持不衰退就算成功,比如最近十几年,日本、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原发达国家经济就出现了严重衰退,有的国家濒临破产。而香港GDP从年的亿美元,增长至年的亿美元、年的亿美元、年的亿美元、年的亿美元,在发达经济体中能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已属非常成功。其根本原因依然是背靠强大中国获得的机会以及中国的强大支持!通过分析香港经济发展史,完全印证了“香港取得巨大成就的答案只有唯一一个,因为它的背后站立着中国!”的结论。这既包括中国*府和人民长期对香港的支持,也包括中国内地先后出现的各种状况给香港创造的绝佳发展机会。这些机会包括清*府的闭关锁国*策、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资源入港、日本侵华产生的内地资源入港、解放战争产生的内地资源入港、新中国被孤立后以香港为“窗口”产生的机会、中国内地未加入世贸组织带给香港的机会等等。然而,香港上述过去所获得发展良机背后的事件,客观上大都是中国内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代价。最近,香港爆发群体暴力事件,难道有的人是想以此抹黑中国*府和人民,要让中国内地再度陷入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局面,以让自己再次建立起绝佳的竞争地位和发展机遇?如果有这种想法,那真的太自私、太幼稚!中国*府和人民绝对不同意在已经消除过去不利局面的情况下,为了给香港有的人想要的所谓的发展良机,再次走上闭关锁国、受人凌辱的道路。香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闹也没用!“是你的就是你的”,是指香港一直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客观地讲,对中国内地而言,香港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在推荐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中,香港是革命力量重要的孵化地;在抗日战争中,香港给予内地巨大支持;在新中国被封锁时,香港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窗口;在改革开放后,香港的资金、技术等资源都为内地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现在,香港依然中资企业上市募集资金的主要场所。香港在此过程中发展和成就了自己,这是应该得到的。这充分证明了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密不可分、互为一体的关系。如果香港真的与中国决裂,不再发生任何关系,很可能会穷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当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中国不可能放弃香港。未来,香港依然存在巨大机会,因为香港有的*策依然与内地存在重大区别,香港依然有“窗口”作用,这就是香港最大的机会。其中很典型的是外汇*策,内地依然实行的是严格外汇管制*策,限制资本项下的外汇出入,这一*策在较长时间内应该不太可能改变,而香港执行的自由外汇*策,外汇可以自由出入,因此,内地企业依然会把香港作为融资融通的重要港口,最近几年,出现香港证券交易所勇夺全球最大IPO市场、融资持续火爆的现象,就是很好的体现。据传,中国第一大市值企业阿里巴巴,正在筹划回香港上市,就这单一事件,就可带动香港经济和影响力一定幅度的提升。除了外汇,在税收、出入境管制、开放程度等方面,香港也有自身优势,利用好这些优势,在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成就自己。还是那句话,香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闹也没用!如果闹能解决问题,谁还会去辛勤劳动呢?!再瞎闹,是你的,可能也会变成不是你的了!参考资料:[1]郝成,《中国经营报》:《新加坡与香港到底有何不同?》;[2]御风,“地球知识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