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乐县着力完善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储备、培养锻炼、选拔使用和管理监督的全链条机制,努力推动形成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拓宽发现储备视野
丰富优秀年轻干部来源渠道
注重放宽视野、拓宽渠道,打破体制、地域等障碍,将尽可能多的优秀年轻干部纳入选拔范围。一是明确选人用人标尺。依托积分制考核办法,将“每月量化”的工作成效积分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关键依据,营造“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制定《干部政治表现考核考察暂行办法》,设置10个测评指标,从政治忠诚、政治定力等五个方面考核年轻干部政治表现,对政治表现不合格的“一票否决”。二是打通渠道发现干部。依托年度考核、平时考核等实施无任用推荐干部,建立近人的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防止急用现找、降格以求。统筹全县多战线、多领域、多行业干部资源,突破身份、行业壁垒,提高配置效率,先后从学校、事业单位中公开考选4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党政机关科级领导岗位。三是专项编制储备干部。针对关键岗位、专业化干部难选的问题,出台《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专项编制引进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副以上职称及其他急需紧缺的人才。目前,全县已设立个名额的专项编制库,引进了金融、规划、现代农业等领域优秀年轻干部37名。
明确培养锻炼方向
提升优秀年轻干部能力素质
采取多项措施,利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年轻干部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两年,依托市县党校、县党性传承中心等党性教育基地,分批次组织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党性体检等20余场次。加大各类培训中对年轻干部的比例,着力解决干部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去年以来,举办县委党校主体班次4期,开设“宝都讲堂”8期,邀请1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来昌授课;分领域组织优秀年轻干部到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举办“乡村振兴战略”等7大类20场次专题培训班。把一线作为提升实践能力的舞台,优先从优秀年轻干部中选配29名镇街事业单位副科级主任,从县直部门中选派10名优秀年轻副科级干部到镇街挂任党(工)委副书记,公开考选15名30岁以下年轻副科级干部到镇街任职,全部参与到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工作中。
突出战略选拔使用
扩大优秀年轻干部数量规模
将使用作为的培养,积极打破隐性台阶,不拘一格、大胆选拔使用经过实践锻炼的优秀年轻干部。制定《关于实行一线培养考察使用年轻干部暂行办法》,重点考察工作在重点工作攻坚、疫情防控、重点项目建设、脱贫攻坚“四个一线”的干部,考察干部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对年轻干部选拔任职、心理测评、考核鉴定等情况建立档案全程记实,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勇于打破常规,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经历看潜力,推动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近三年先后提拔重用了5名“85后”镇街党(工)委副书记,目前,“80后”镇街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达到52人,占比57.8%。
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助推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调动优秀年轻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健全预防机制。强化与纪检监察、等单位沟通联系,综合运用考察考核、谈心谈话、干部档案审核、巡察、参加民主生活会等途径,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身上存在的苗头性问题。目前,已对7名年轻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提醒、函询、诫勉。二是健全监督机制。突出抓好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优秀年轻干部的监督管理,实施《县直部门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暂行办法》,对项目审批、执纪执法、资金管理、审计、财务等中层岗位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实行岗位交流;强化干部任中审计,对任职5年以上县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任职3年以上的镇(街、区)党(工)委书记进行任中审计。三是健全关爱机制。实行基层党组织约谈年轻干部、年轻干部约谈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双约谈”办法,去年以来,已开展诫勉性、知情性谈心谈话余人次,帮助年轻干部解决难题20余件。针对新考录及新提拔的余名年轻干部,确定副书记、副镇长等政治素质高、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进行结对帮带。
(供稿:昌乐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