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这个78岁的老婆婆,真厉害
随着昌乐县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传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系列蓄势待发的传统工艺随之崛起,以文化富民的姿态重获新生,传统手工工艺在新时代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昌乐县宝城街道马家河子村内,一家致力于发展传统手工工艺的“巧婶儿手工坊”坐落于此。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作坊却摆放着十几种形态各异的编织工艺品,囊括着宝贵的非遗文化。而今年78岁的董桂英就是这些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播者。
宝城街道马家河子村村民董桂英说,从年轻的时候,我就开始研究手工。现在村里很多人跟着我学,我也手把手地教她们。这个手艺不能失传,年纪再大,我这眼睛也看不到了,只能靠年轻人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宝城街道龙角村村民刘萍表示,因为我很喜欢这个东西,这是咱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我感觉像我们这个年龄,工作忙完的时候,来学习咱老辈留下来的手艺也很有意义。
在大家的印象中,传统手工艺行业从业者普遍年龄偏大,像刘萍这样的年轻人的加入,为传统手工工艺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在马家河子村内,农村妇女、老人留守的情况比较多,这种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很受欢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董桂英的传统手工工艺行列。
宝城街道马家河子村村民马卫玲农闲以及下雨阴天干不了农活的时候,就来跟着学习,边研究边干,很开心。
经过五十多年的研究尝试,如今,董桂英的编织工艺品美观大方、轻便耐用,不仅在整个村子里“火”了起来,而且逐渐成为当地市场上的“抢手货”。
宝城街道马家河子村村民董桂英经常拿到外面去卖。有一位北京的客商拿起来端详着说你不能失传,赶快拿手机拍下来。然后让我给弄60个。上海的一次要了一二十个,还有青岛的。
昌乐县巧婶儿手工坊负责人马青泉说,从小我就热爱非遗文化。正好村里几个大姨对手工活比较热爱和精通,但是她们销售渠道比较单一,我就给她们提供这个平台。通过发朋友圈,包括拍一些抖音、快手,结果销路比较好,反响很好。
近年来,昌乐县着力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一批以传统工艺为支撑的村落、企业迅速崛起。像鄌郚笤帚、阿陀粉皮都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让群众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昌乐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