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镇上皂户村贫困户杨同亮正在打理自家庭院里的小菜园。
时间进入6月,距离年底仅半年多一点的时间。脱贫攻坚战已进入最后的冲刺、冲锋阶段。今年以来,昌乐县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核心指标,树立系统思维,抓实关键举措,扎实开展“问题清零”和“质量提升”两项行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眼下,昌乐县正奋力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全县上下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奋战。查找漏洞缺项,问题整改实现“清仓见底”
“前几天买的鲅鱼还剩两条,一直在冰箱里放着。”5月28日临近中午,煎鱼的香气从屋里一直飘到院子里,65岁的张心文正在做午饭。
近半个月来,张心文心里一直美滋滋的。5月中旬,他拿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有了这个“红本本”,每月能多领多块钱。
张心文是昌乐县朱刘街道山坡村的贫困户,一直单身。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多年,4年前,又突发脑溢血,留下了轻微后遗症,手脚都不太灵便。早在年,张心文已实现脱贫,目前仍享受各项扶贫政策。
之前,张心文享受农村低保,年全年领取低保金元,每月约合.5元。今年5月,街道又为他办理了“低保转特困”。这样一来,作为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他每年可领到的特困救助金达元,每月约合.33元。
目前,综合特困救助金、基础养老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各项收入,张心文一年有元收入。
朱刘街道扶贫办主任丁万友介绍说,5月份,包括张心文在内,朱刘街道共有55名符合条件的村民办理了“低保转特困”。精准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是昌乐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刻,最重要的是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今年以来,昌乐县扎实开展“问题清零”和“质量提升”两项行动。
昌乐县委县把5月份作为脱贫攻坚问题清零月,对脱贫攻坚工作落实情况全面梳理和回头看,通过县级自查评估、“两代表一委员”核查、镇(街、区)横查和行业部门纵查、帮扶责任人点对点查等多种方式,认真查摆不足和死角盲区,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排查“一张网”,为问题清零奠定坚实基础。
5月19日,昌乐县委书记刘裕斌亲自带队,对全县10个镇(街、区)“双随机”抽样督查,对问题排查整改全面“回头看”。
脱贫攻坚重点聚焦的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在此基础上,昌乐县针对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在全面落实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开展一条扶贫小道、一支送医送药队伍、一个洁居工程、一站式结对帮扶、一个
“闺女现在住校,等再回来,看到家里的房子装修得这么新,一定会高兴得蹦起来。”看着装修一新的房子,姜祥升心情格外好,闲下来时,他就时不时地拿起喷壶,给在南窗户下摆放的几盆大绿植喷水。
姜祥升是昌乐县五图街道南寨村贫困户,从小患小儿麻痹,属于肢体二级残疾。家中两个孩子,女儿上初三,儿子上初一。由于常年在室内做饭,姜祥升家已有30多年房龄的屋子被熏得发黑。针对他的家庭情况,在镇帮扶干部高胜华的协调下,5月中旬,仅用3天时间,房子被重新装修一遍。
明亮的PVC吊顶代替了原来的编织袋顶棚,旧木门窗换成了铝合金门窗,墙壁粉刷一新,小院也按照美丽庭院的标准重新打造。
随着家居环境的改变,贫困户的精神面貌也在改变。
“我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先把屋里角角落落打扫一遍,你看,到处都干净!”昌乐县鄌郚镇河西村贫困户钟明先家,不大的院子里摆着几盆朴素大方的花草,屋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勤劳。最近,他们家又被昌乐县妇联评上了五星“美丽庭院”示范户。
目前,全县已经投入万元,对户贫困户实施洁居工程,集中改造提升贫困户家居环境,实现了“走进贫困户家中,看不到贫困的影子,没有贫困的样子”。多种产业“拔穷根”,勤上门“攀亲”解心结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中国西瓜之乡”,昌乐县西瓜常年栽培面积达到16万亩,其他果菜、畜牧业也都比较发达,这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年底,昌乐县营丘镇把近万元的县级产业扶贫项目放在该镇的黎家村,目前已经建成多亩的基质栽培有机生姜示范园。
“现在在基地负责日常管理,一天能赚多元。”在基地打工的黎家村村民张振利说。目前,每天都有多名附近村民在基地打工。
按照“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这个项目今年可产大姜多万斤,预计可为贫困户分红50多万元。
昌乐县积极做好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文章,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其中,创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党支部流转土地建设现代农业扶贫项目,对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雇用参与种植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帮其脱贫;对年老体弱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提供园区后勤保障、保洁等岗位;对无劳动能力的,以村集体收入担起托底责任。
同时,当地还充分利用电商等新渠道,加大农业对扶贫的支持力度。如乔官镇整合火山小米、黄金籽西红柿、火山大樱桃等火山品牌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组建火山农业产业联盟电商平台,形成以贫困户、扶贫项目产品为前端,供应链为中台,各种销售渠道为后端的消费扶贫联合体,彻底打通消费扶贫各链条梗阻。同时,设立“消费扶贫基金”,每卖出一箱产品即可为扶贫基金捐款1元,由镇将该基金定期捐赠给部分贫困户。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昌乐县实行产业扶贫项目“双包靠”机制,对全县65个项目全面梳理,逐一落实1名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1名镇(街、区)科级以上干部包靠。
对于包靠的产业,县镇干部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不断提升项目运维水平。而对于帮扶贫困户,相关帮扶责任人也用真心,用真情,在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的同时,还不断提升他们的精神面貌。
“第一次上门时,蓬头垢面的形象、惊恐慌张的眼神让我感到无比震惊,也产生深深的刺痛感。”回忆起第一次走访张丕先时的情景,朱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俊凤至今印象深刻。
朱刘街道山坡村低保贫困户张丕先,年老体弱,无儿无女,长期的独居生活让他变得自闭,在村里几乎不跟人说话和交往。
“不能让他这样继续生活下去。”作为帮扶责任人,俊凤当场就决定。
先从环境入手,俊凤花了两天时间把卫生彻底清理出来,又把张丕先原来的碗筷、水壶等生活用品全部换成新的。但几天后的再次走访,俊凤发现上次刚买的生活用品丢的丢、坏的坏,被褥衣服又成了灰扑扑的。俊凤知道对张丕先的帮扶,不会一蹴而就,要想让他真正敞开心扉,就必须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爱。
为了让张丕先慢慢地接受自己,此后每隔两天,俊凤就和村干部一起到他的住处去看看,跟他说说话,整理整理房间,帮他添置一些生活用品。随着走访次数的增多,老人开始慢慢起了变化,从最初的不说话,到后来能说句“你又来了”,再到现在,基本能正常沟通。
“以前我们去都叫不开门,现在一听见敲门声就开门,不但能应声,还问是主任吗。”山坡村村干部李素华说。
年7月初,红河镇上皂户村63岁的贫困户杨同亮搬进了村里专门为他新建的小院。这处院落占地平方米,其中正房面积36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
今年春天,杨同亮在院子的空地上种满了蔬菜。“每天管理一下菜园,让我有事可干,平时的饭菜丰富了,还能给街坊邻居送点菜,过得很充实,日子越来越舒坦。”杨同亮看着自己管理的小菜园高兴地说。
今年起,红河镇引导贫困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保持居室环境整洁外,还结合“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在全镇开展“小康菜园”创建等多项活动。“脱贫后, 还得奔着好日子过呢”
小满过后,白天似乎一下子长出了一大截。对庄稼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出活的季节。
5月28日下午6点半多,刘西河开着他的绿色电动三轮车,从村东头的河滩地里回村。一下午工夫,他已经在河滩里割了满满一三轮车的新鲜青草。这是他用来喂蚂蚱的饲料。
今年65岁的刘西河,是昌乐县首阳山旅游度假区老庄村的一名贫困户。多年来,他独身一人,到处打零工。今年春天,他开始了“大干一场”。3月,他在庭院正中建起了蚂蚱大棚;随后,又在院子东墙边建起猪舍,买了2只仔猪。这两项花了他0多元钱。
村里人开始给他编顺口溜:“一座蚂蚱棚,两头脱贫猪。勤快刘西河,致富迈大步。”最近,刘西河又花0元,买了两只羊羔。
刘西河的身体并不好,患有慢性病,为何现在主动搞起了养殖呢?他说:“帮扶干部帮着我把房子收拾干净了,院子硬化了。我年龄也不算大,还有劳动能力,就得自己挣点儿。脱贫后,还得奔着好日子过呢!”
对今年的收入,刘西河早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蚂蚱一年三茬,可以收入多元,猪和羊可以卖多元。
首阳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文宪表示,刘西河享受的老年人补贴、扶贫产业分红、低保等,一年有多元,再加上他自己的养殖收入,今年预计能收入1.5万元。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昌乐县委副书记徐莹表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对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县里积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并在就业创业上给予扶持,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很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就业、创业。韩秀红一家是昌乐县高崖水库库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母亲早亡,弟弟残疾,年自己又患上肾病综合征,花费了大额医疗费,家庭重担全部落在父亲一人身上。最近几年,韩秀红开始通过手机做微商,除了扶贫兜底政策性收入,家里每个月又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创业中,一些贫困户逐渐学会感恩,回馈社会。今年5月初,老庄村实施“户户通”,总计需要花费60多万元,需要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了解到情况后,刘西河主动给村里捐了元。
眼下,昌乐各镇(街、区)都注重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如红河镇探索贫困户积分制考核办法,根据贫困户参加就业、整理卫生等表现情况赋分,一月一评比,引导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乔官镇评选星级自强户,并制作成海报,通过本地媒体大力宣传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带动更多贫困户坚定致富奔小康决心。
昌乐还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文明结合起来同步推进,让贫困户“站”起来,自己“挣”幸福。昌乐县积极推进个行政村和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全覆盖,打造了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特色示范点。在年度全省移风易俗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昌乐位居全省名。
目前,昌乐县在山东志愿服务网上注册完成支志愿服务队伍,8.8万余名志愿者年开展看望贫困户、帮助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0余次。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倒计时,昌乐县正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连续作战的作风、一鼓作气的劲头,加快完成问题‘见底清零’和质量提升各项任务,坚决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以脱贫攻坚的实干实效,提升全面小康成色,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昌乐县委书记刘裕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