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昌乐县红河镇
TUhjnbcbe - 2024/5/8 9:31:00

潍坊传媒网讯(记者高翠卞奕龙)晴好的天气,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上皂户村的村民杨增全夫妻正忙着晾晒姜种……

“今年生姜的行情很稳定,收入非常可观。”杨增全早年因车祸造成脑部损伤,治病花费较大,平常主要在外打工。年,妻子杨少花通过精准扶贫帮扶,承包了村里的1个扶贫大棚,今年还种植了2亩大姜,儿子也在帮扶下找到了工作。

饭碗稳了,日子的盼头也足。杨增全一家在年底就实现了脱贫,如今生活过得蒸蒸日上,这是昌乐县红河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精彩剪影。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红河镇全面落实落细“两不愁三保障”和各项扶贫政策,建立“即时发现、即时纳入、即时帮扶、即时解决”的即时帮扶机制,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特别是坚持把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目标,创新推出了扶贫“五小工作法”,从贫困户最关心、最现实的小事着手,逐点逐面攻坚克难,用更精准的“绣花功”,交出了高质量的“脱贫答卷”,在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昌乐县红河镇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组建扶贫“小分队”

党员干部“辛苦”多一些,群众“幸福”真一些

红河镇贫困人口基数大、居住分散,如何让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摘帽,成为红河镇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对此,红河镇专门成立了扶贫“小分队”,确保精准帮扶不留“盲区”,排查整改问题不留“死角”。

镇级层面,红河镇抽调民政、社保、规划、扶贫等多个业务部门骨干人员,根据政策清单组成专项扶贫“小分队”,对贫困群众落实政策、家居环境、群众满意度等情况逐一梳理,列出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社区层面,由帮扶责任人、村党员干部组成“小分队”,通过现场办公、集中观摩等方式,对各村的重点户集中全社区力量打“歼灭战”,实现“补短板、强弱项”。

村级层面,红河推行“集中帮扶日”制度,在随时帮扶的前提下,每月第一和第三个周六固定帮扶,所有帮扶责任人全部下村到户,上午与贫困户沟通感情,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及时解决问题;下午同一个村的帮扶责任人与包村干部交叉互访,互相检查,组团式帮扶,避免“灯下黑”。

“过年镇上给送的面、油,这边南屋、栏(厕所)、院都是给拾掇的,还有孩子上学。我身体不行、干不了了,多亏着镇上的帮助,感到非常满意。”今年67岁的贾庆远紧紧握住了扶贫干部的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据了解,贾庆远积劳成疾,落下了腰腿疼的老毛病,老贾的妻子智力残疾,女儿还在上初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红河镇针对贾庆远家的情况,为其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帮助把危房翻建一新,修缮了南屋和厕所,还送来了排椅、茶几等家具。

在此基础上,红河镇、社区、村书记深入推进“书记遍访”,户户到、解难题、办实事;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亲戚”,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对联,疫情期间送物资,与贫困户合影全家福,与贫困群众“一家人、一家亲”。

只有党员干部“辛苦”多一些,群众“幸福”才能真一些,这些早已深深地刻在红河镇所有帮扶党员干部的心中,成为他们的共识。

配备扶贫“小暖包”

立足“精准”二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原本的生活困难到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韩家集子村脱贫户韩国明一家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政策的温暖和帮扶干部们的付出。

“之前,家里没有稳定的收入。多亏了党的扶贫好政策,在镇里的帮助下,我们通过扶贫贷款发展养殖,一共养了4头牛、20只羊,大闺女上了社区的公益性岗位,小闺女上学享受到了助学补助。现在一年的收入近5万元,挣了钱就还贷款,日子越过越红火了。”韩国明不停地表示感谢,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贫困户与扶贫干部之间的浓浓真情。

在韩国明家中,只见显眼处贴着一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昌乐县红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