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近日澎湃新闻寻访多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且长期致力于农村教育事业,被称为新代乡村教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些老教师始终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在基层教育领域不断开拓,他们的精神也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
70年之间,当细细密密的白发从头顶窜出,89岁的张民信感觉到周遭在迭代变换——教过数年的村小拆了,学生们一批批搬进中心小学;教室里学生老师成倍增加,再也不用“包班上课”……
最让他欣喜的是,退休40年,与学生们的关系依然如旧。在客厅外的门廊上,张民信特意把一幅学生送的字画悬在显眼处。他心里乐滋滋,明年90岁的生日,孩子们又要回来聚一场。
张民信珍藏的老照片。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廖瑾图
“独苗一根”走上从教路
老屋墙壁上的灯泛着微黄的光,张民信从抽屉里摸出一个鼓鼓包包的大信封,又小心翼翼地从大信封中托出几个中等大小的信封,打开,一张张大大小小的照片在盖着玻璃的四角桌上铺开。
其中有学生毕业后当海军寄来的,有学生离校后从毕业证上抠下来给张民信作纪念的,还有许许多多黑白、剪着花边的教师集体照。张民信呵护珍藏,几十年过去竟没有一张起霉斑。
年的夏末秋初,张民信出生于山东省昌乐县一户农村家庭,因为是家里的“独苗一根”,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他身上。虽然家庭不富裕,但一直让张民信有书念,争取以后“有条出路”。
解放初期,基础教育普及迅速,师资极度匮乏,张民信在父母的嘱托下,考上山东省坊子师范师资速成班,7个月之后就实习上岗,先后在昌潍特区潍县、渤海行署清河专区寿光县任小学教师,后转至临淄二中、昌乐八中、高家阳阜联中任中学教师,直至年因病退休。
记忆中,学校里永远缺老师。在西方吕小学的时候,张民信同时教一年级和三年级。
“两个年级的孩子放在一个班,教完一年级布置上作业,再教另外一边的三年级,三年级教完,布置上练习题又回来教一年级。”张民信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