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模
就县域经济而言,一个县的总产值,一方面是其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对其县域绿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可以在满足消费的前提下积累更多资本用于本县市绿色经济产业和集约化生产投资,替代传统生产模式,经济规模的扩张带来地方财政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本区域在吸引优质外资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以财政直接投资改善县域空间环境和公众福利水平,此外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形成绿色资本。
从山东省县域绿色经济空间差异特征来看,其与山东省传统经济规模带有明显相似性,经济规模较高的青岛市、烟台市和威海市等城市下辖县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处在高等级或较高等级,这些地区依托自身发展带来的规模优势,促成区域内经济的绿色化和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以极化效应加固自身人才、技术和资本等优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其中产业结构对区域绿色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较低,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的属性更强,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从县域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特征来看,其自身的市场需求很难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大规模发展。
此外,产业整合和生态产业链构建以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对县域绿色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山东省东部地区工业化起步较早,同时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对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此外,虽然半数以上县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没有超过45%,但是通过自身产业整合和生态产业链构建,在集约化生产和产业联系加强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实现生产行为向循环经济模式演化和绿色经济转型。
受制于区域产业规划和发展路径依赖,低附加值的农业将会在山东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应比重,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和商贸物流,以农业产业化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同样是自身产业结构改善的路径。山东省当前已有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潍坊市、临沂市和烟台市较多,对当地农业市场化和农业竞争力提升有明显作用,同时以农药残留检验和农产品安全认证的推广等方式倒逼农业绿色化发展。
另外,通过对比同样处于限制开发区的鲁西南农产品主产区和东部沿海农产品主产区可以发现,虽然二者面临着类似的空间规划和功能定位,但是后者通过自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循环农业模式构建,逐渐实现有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发展对县域绿色经济的支撑得到强化。
区域绿色政策
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逐利性特点,绿色经济的部分理念与市场经济本身是相悖的,因此需要的调控引导。具体到县域,主要包括通过财政手段和行政手段,一方面以财政支出中的节能环保支出直接形成生态财富,提高县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同时将社会资本引向符合绿色经济理念的产业中,另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制定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在县域产业定位和招商引资中注意与现有产业结构相匹配以实现。
从县域财政政策来看,决算中节能环保支出在不同县市间差异较大,而且这一差异本身并没有空间关联性,同一地市内不同县和县级市同样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如年同属潍坊市的临朐县节能环保支出额为万元,高密市为万元,而昌乐县、安丘市仅分别为万元和万元。在内陆地区,同属聊城市的荏平县年节能环保财政支出为万元,而东阿县为万元,两者相差近7倍,远大于财政支出规模和区域产值规模的差异。考虑到当前我国财政的“量出为入”原则,不同的节能环保财政指出可能和县域生态护环境建设实际需求有关。
同时也受到更大范围内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影响,相较于财政中节能环保支出,的绿色政策无法直接量化,同时其对县域绿色经济形成的作用也应该放在具体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探讨。但是总体来看,随着环境监察的不断细化和环保法规的持续完善,县域绿色经济政策可能会走向均衡。此外宏观层面基于区域差异化发展的绿色经济政策可能对不同县市产生影响,如国家先后三批低碳经济试点城市中,山东省的青岛市、济南市、烟台市和潍坊市入选,进而影响到这些城市下辖县市,通过这些城市的制度创新实现县域碳排放加速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