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杜海
●采访时间:10月3日
●采访地点:昌乐县乔官镇唐家店子村
●受访者:张德增,50岁,唐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
3日9点,经济导报记者见到张德增时,他正在村里的广场上忙活。当天,广场上有演出,这场演出是配合国庆期间在此举行的“火山文旅会”活动进行的,舞台和观众席两侧摆满了当地的特产和小吃。
广场的北面有一座小楼,上面“电商直播孵化基地黄金籽院士工作站”的招牌很是显眼。广场的周边,是番茄和其他蔬菜的种植大棚,抬头可见“番茄国”“黄金籽西红柿”等巨大的招牌。
眼下,正是园区里各种瓜果蔬菜“断档”的季节,暂时没什么可采摘的。不过,这两年,从这个小山村里走出去的“黄金籽西红柿”着实有点火。“多数发往外地,5斤/箱包装,49元/箱。”张德增介绍。
价格近10元/斤的西红柿,销售情况如何?“供不应求。”说这话时,张增德的脸上满是自豪。
如此“高价”还能不愁销路,这番茄有什么特别之处?
“从选种、育苗到种植、施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张德增介绍,“黄金籽西红柿”个头比较小,皮有点硬,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吃过的人都知道它的美味,“籽粒饱满汁水充沛,用力挤开一个小番茄,不留心的话,汁水会喷溅到你的衣服上。”
“一个占地两亩的西红柿大棚,一个人就能‘包办’,年收入在10万元甚至更多。”张德增说,目前,村里种植这种西红柿的大棚有50多个。
作为火山农业产业联盟重点孵化项目,“黄金籽西红柿”项目按照“基本股(租金)+务工费(酬金)+利润分红(股金)”的分配方式发展生态番茄产业,践行了用一个产品打造一个品牌,用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用一个产业带动全民致富的乡村振兴模式。
然而,“番茄国”能有今天并不容易。
年,张德增上任唐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资产是负数,家底可谓“一穷二白”。而且,村集体和部分村民的征信情况不好,被银行列入了“黑名单”。年前后,通过村内闲置资产,债务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后来,周边村庄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节节攀升,张德增也看准了这条路。
一次去南方考察学习的机会,让张德增“开了眼界”。年,随着村里流转的土地形成一定规模,由唐家店子村党支部发起,16名党员干部带头引导,户村民加入,注册成立了五棵松果蔬专业合作社。“当年蔬菜价格比较好,一个蔬菜大棚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张德增介绍,年蔬菜价格下滑,村民的收入受到了影响。
怎样才能让村民获得稳定收入?
“保证品质,做出品牌。”张德增说,在“做一个单品、控制产量提高品质”的思路下,恰逢潍坊自然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自然邦”)主打的“黄金籽西红柿”寻求合作伙伴,合作社与自然邦一拍即合,双方决定联手打造高标准种植基地。
自此,合作社的发展进入“快车道”,“黄金籽西红柿”逐渐成为合作社主打品牌。年,合作社成为阿里巴巴的直采基地,黄金籽西红柿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的销量也颇为可观。
“目前合作社已流转了亩土地,涉及附近4个村庄。”张德增介绍,合作社还与自然邦携手,探索“直播+农业+电商”销售模式,通过对村民进行培训,培养本土“网红”。村民只管直播带货,发货、品控等流程全由合作社负责。
昔日进入信贷“黑名单”的村子,在去年被评为全省农商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省级样板村”。村民富了,村子越建越美丽,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又回来了,为村子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今,唐家店子村共有村民户、口人,耕地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美丽乡村。
唐家店子村通过集中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抱团取暖”,程度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激活了产业振兴的“一池春水”。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编辑:杨学萍陈德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