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类乌齐县,有这样一群“抱团”闯市场的农牧民。他们先后成立的达多阳光经济合作社、达多阳光建筑公司、达多阳光劳务派遣公司、达多阳光酒店,犹如四缕“阳光”,在产业分红、吸纳就业、公益捐赠等方面发光发热。
图为达多阳光合作社。
而这4家市场主体的股东,皆为来自该县吉多乡达孜村达多自然村的28名农牧民。
达孜村属半农半牧地区,长期以来,村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我想富起来!”年,刚三十岁出头的达多自然村村民加央措成为改变生活,萌生了做生意的念头。缺乏足够资金的他,只好找村“两委”寻求帮助。
在吉多乡*委、*府和达孜村驻村工作村队的鼓励和启发下,加央措成联系自然村的江永郎卡、江多等5名村民,每人出资5万元,凑齐30万元,成立达多阳光经济合作社,在县城开了一家铁艺加工店和一家农机具销售维修店。
图为加央措成在农机具店。
“江永郎卡、江多有电焊的技能,他们在铁艺店做铁门、铁扶手、铁桌椅等。”加央措成介绍,“而我会修农机具,就带着另外几个伙伴经营农机具店。如今,我们在拉萨、丁青都开了农机具分店。”初闯市场便小有所成,给了加央措成他们更大的信心——年,合作社在县城新开了一家粮油店,将本地的糌粑、青稞等卖到外地去,将外地的大米、面粉、茶叶等引到本地卖。同时,几位合伙人还新注册了建筑公司,组织农牧民到县城乃至丁青、左贡等地施工。图为加央措成在查看粮油店的物资储备。
图为达多阳光建筑公司员工在工作。
年,类乌齐县鼓励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在达多自然村投入万元,建设温室大棚,由达多阳光经济合作社承包经营。
年,类乌齐县投入近万元,打造达孜苗圃基地。达多阳光经济合作社作为项目建设方,种植了33万株高云杉,并开展竹柏、多肉植物、发财树、吊兰等育苗工作。因看好类乌齐旅游市场,当年,几位合伙人还投资万元,建设、经营达多阳光酒店。
图为工人达孜苗圃基地力务工。去年7月,他们又投资万元,成立劳务派遣公司。一年来,已向外县输出40多名本地劳力。
“各个项目发展都比较顺利。”加央措成说,“有钱一起赚,我想大家富起来!”
对有投资意向的达多自然村村民,他欢迎其加入团队。目前,股东已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28人,年利润也由最初的5万元增长到多万元。
农牧民股东在自身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带动全县更多农牧民增收。
图为加央措成在达多蔬菜大棚里看蔬菜长势。
年,县里投入8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帮合作社建设粮油、农机具配件仓库。至今,与项目挂钩的20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年均分红达多元。
在建设达孜苗圃基地时,合作社承诺,项目盈利后将拿出5%利润作为产业分红。去年底,吉多乡名脱贫群众首次获得每人0元的分红。
同时,合作社及3家公司还为农牧民提供了许多转移就业岗位。
在达多蔬菜大棚种植项目中,合作社聘请4名村民作为管理人员,月工资元,农忙时还会以每天元的工钱请更多村民帮忙;建筑公司承建达孜村易地搬迁工程时,以每天至元不等雇用当地名村民施工;达多阳光酒店32名员工中,30人为类乌齐县人。
图为达多阳光酒店工作人员在整理房间。
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4家市场主体就带动全县多人(次)务工、就业。
此外,年,加央措成和合伙人为吉多乡名贫困户、33户五保户和26名孤儿送去价值4.35万元的棉被、清油和挂面;年,为达孜村70户村民购买了价值18万元的电视、洗衣机等物品……今年,又为湖北武汉捐款20万元。
几年下来,合作社被评为“昌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筑公司被评为“昌都市先进农牧民施工队”“县组织创新先进单位”,加央措成个人也荣获“自治区十佳农牧民”“县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县优秀共产*员”等称号。(记者陈志强万慧)
本期编辑:魏健楠
审核:刘晓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