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黄埔区首条有轨电车1号线示范段(长平站-永和新丰站)开通试运营。
这条线刚开通,引发不少网友吐槽。我们今天暂不谈这些槽点,耐心等运营一段时间,等运营正常之后再说。毕竟,刚开通,不少工作还处于试水阶段,有些指标没达到预期也很正常。总之,我们依然看好有轨1号线的开通。
今天想聊一下的是,我们注意到网上有这样的担忧:有轨1号线开通了,长岭居的将不会再规划地铁,地铁变得遥不可及。
因为有了有轨电车,就不再规划地铁了?我不知这是啥逻辑?
无论速度,还是运力,有轨电车并不等于地铁,也不如地铁,而只是作为地铁的一种补充,在片区内起到微循环的作用。有轨电车怎么会成为地铁规划的绊脚石呢?这是很没道理的。
城市规划地铁的逻辑是什么?官方的说法是,拉伸城市骨架,缩短各区域组团的通勤联系,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解决交通拥堵的城市病难题。
换一种说法,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卖地,充实地方财*。越是城市发展的主力方向,轨道交通往往重点规划、优先布局,线网加密,锦上添花。
黄埔区特别是科学城片区,毫无疑问是广州重点发展的主力区域,是当红炸子鸡,是财*摇钱树。所以,在轨道交通规划上,没理由不被重视,事实上也有较大分量的话语权。
未来,科学城的轨道交通该如何布局?稍懂点城市规划的人,轨道交通布局的思路,不外乎几点:
其一,强化核心。加密强化行*中心与老黄埔中心(所谓规划中的黄埔*文中心区-黄埔中心区)的线网布局,打造黄埔高铁站和萝岗站两个换乘枢纽。
其二,填补区域轨道交通空白。目前来看,科学城还存在轨道交通线网空白的区域,还有这么几个:长岭居-永和板块、香雪板块、云埔板块。这几个区域,都是科学城的重点产业发展带,人口众多,或者还有大片土地待开发,比如香雪-元贝一带。
其三,强化各区域组团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目前,黄埔中心区的科学城、临港经济区已建成或在建多条地铁,但基本是东西走向,南北向的线网不足(仅21号线-14号线支线,以及在建中的7号线),或存在空白。
因此,强化黄埔南北向的地铁规划布局,显得极为迫切。大概有四个维度:长岭居核心-香雪-云埔-西区,知识城-永和-科学城-临港经济区,临港CBD核心鱼珠-行*中心,还有行*中心与云埔板块,以及外围新塘的联系。
其实这几个维度中,有的在之前就已有端倪。比如远期规划中的浮云线(黄埔地铁一号线,即40号线),从长平站至西区黄埔客运港站,大致就是解决老西区与新区之间的南北向快捷联系,打通区行*中心至黄埔东南方向出海口。
另外,远期规划中的地铁6号线拆解成20号线东延至新塘,打通科学城东片轨道交通瓶颈,强化与新塘枢纽的联系。
回到前面的问题:长岭居开通有轨电车后,不再规划地铁了?照上面的逻辑,这当然是伪命题,是杞人忧天。
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长岭居-永和片,至少有一条地铁,比如远期规划地铁23号线,或者远期浮云线40号线。而在长岭居核心片,运气好,说不定还会有两条。
而对于被吐槽为“遗忘角落”的永和,其实也没必要那么悲观。比如除了浮云线23号线,说不定还将有一条从知识城到科学城的轨道交通线。夹在知识城与科学城之间东侧的永和,还是能喝点汤的。
其实,在这些规划设想实现之前,已有饼落地,比如强化知识城与科学城联系的有轨电车5号线,即已启动。
最后,有必要重提一下长岭居的价值。以下是黄埔观察前不久发过的一篇文章,本期摘编核心内容再发一次,看过的,可直接忽略。
扩容后的科学城范围.65平方公里,各大板块示意图:长岭居主体已成为科学城的一部分长岭居只配做科学城的睡城?
(上下滑动阅读)
很多人理解的长岭居,还是五六年前的规划概念。比如,帽子戴得有点大的所谓“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生态宜居示范区”。
但从目前规划来看,长岭居只是扩容后的科学城,一个相对大一点的规划单元。通俗点说,就是科学城的一个板块。
目前已启动的水西村旧改,未来几年完成后,区府北侧与长岭居核心之间的城市断裂带得以抹平,真正实现以区府为中心,辐射周边约4公里这样一个量级的城市景观。
而不像目前科学城分散的、主要沿开创大道两侧呈线条式布局的城市形态。
作为科学城的一部分,长岭居核心与行*中心区近在咫尺,仅2公里。这种区位优势,就是长岭居核心的最大利好——
长岭居当仁不让地拥抱科学城、行*中心区的大腿,可以近水楼台优先享受科学城、区府中心的外溢效应。只要科学城一直强,长岭居就能吃肉喝汤。
有人会说,郊区最不值钱的就是生态资源了。的确。但这句话用在科学城,并不合适。生态,反而是科学城很值钱的资源要素。
众所周知,已开发20年的科学城,相当长时间,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共存。小区与厂为邻的状态,至今仍存。
而长岭居核心片(长平-岭头)目前基本无工厂,规划上更是零工业用地。大片的黄色居住用地和绿色林地,构成了这一带的主色调。除此之外便是商业、医疗、教育用地点缀其间。毫无疑问,长岭居核心将成为科学城最大体量的高品质绿色生活区。?山多,交通不便?
一些人不看好长岭居,爱拿“山”说事:因为两边多山,只有一条永顺大道贯通东西,通达性差;因为多山,不适合搞工业和商务,只适合搞康养产业和景观地产。
我怀疑,以地貌论长岭居的人,要么停留在发黄的历史碎片中,要么依赖于网上一张电子平面图(其实换成卫星图,便完全不一样)。
迈开你的双腿,到长岭居核心片(长平-岭头)看看吧,将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年动工的长岭居核心片区路网,包括水西环路、ABCDE线、一二纵路等道路,总长约19公里。目前已基本建成,与广汕路、萝平路、开萝大道、香雪八路等外围道路连通,形成一张与行*中心区紧密相连的四通八达的路网。
长岭居核心片路网C线曾铠钢/摄
另外,在建中的水西环路东段,还将继续南延,穿过广惠高速,分别以隧道和跨线桥形式,与香雪大道、开创大道连接,从而将长岭居核心与香雪总部经济区两大组团连在一起。
?山多,只适合养老产业?
多山,显然不是发展工业的障碍。这么好的环境,恰恰没必要搞工业。
多山,也不是不适合商务的理由。要知道,萝岗地貌主要是丘陵地带,以小山头居多。就如同开创大道沿线原来小山头扎堆,如今已是写字楼开花,只需泥头车多跑几趟,挖出一片飞机场是不难的。
实际上,长岭居的产业,并非只有养老产业和景观地产,还有更大分量的科教资源布局。
其一,在长岭居水声水库南岸,目前正在组建科学技术融合、前沿学科交叉、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黄埔实验室”。
位于长岭居水声水库南侧的黄埔实验室总平面图
项目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与常见的湖景小镇不同的是,这里即将建成的则是由海茵建筑设计和规划,专为海归学者和科研人员创造的实验室和科研建筑群。
其二,今年初,原以居住用地为主的长岭居元贝地块,调整为教育科研用地兼容商业商务用地,将规划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教园区,引进高等名校与科研机构,打造面向世界的大湾区科学研究中心。
长岭居元贝地块规划调整示意图
两大高端科技创新服务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将极大提升长岭居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加速高端人才、科技人才的集聚,实现片区人口质量的跃升。
一路盘点下来,总结一下:
长岭居在保持生态特色的同时,已深度嵌入科学城的发展版图,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协同发展,功能互补。特别是科教资源的布局,加上既有康养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强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升级,将使长岭居成为科学城未来最有想象力的区域。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