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文常,年5月出生,中共*员,正高级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年7月从上海铁道学院本科毕业后,进入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专门与铁路打交道的工程技术人员。年进入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工作30多年来,净文常先后主持和参加了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中尼铁路、新藏铁路、拉墨铁路等十余条国家重点铁路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为解决多年冻土、地热、风沙等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铁路行业的知名专家,荣获铁一院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扎根林芝,率先垂范战川藏
年,川藏铁路规划设计正式启动,铁一院在林芝市成立勘察设计指挥部,受命承担了全线最艰巨的昌都到林芝段勘察设计任务。作为西藏地区项目的技术主管,净文常不顾年逾半百、身患高血压的身体条件限制,毅然率队进驻林芝开展工作。
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遍布崇山峻岭,地形高差巨大,面临着地震频发、断裂构造发育、季节冻土、山地灾害、高原缺氧以及生态环保等一系列世界级的工程建设难题,尤其林芝至波密段,地处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缝合带与新活动断裂米林断裂平行走行,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发育,对线路走向选择影响巨大。
从接受任务的第一天起,净文常就满腔热血、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之中。他组织专家技术团队针对各种技术难题,从线路方案选择、工程设置、绕避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减少自然灾害对铁路的影响等领域入手,开展全方位技术研究与攻关。
他率领技术团队几乎走遍林芝至波密的所有沟谷和人迹罕至高山,完成了上万米的地质钻探,查清了雅江缝合带和米林断裂的影响范围。
通过三十多个设计思路、百余张设计图纸和近万公里线路方案比较,多个日夜缜密思考,形成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和详尽可靠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原则,解决了多项工程难题,使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可行性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川藏铁路的顺利启动和全面推进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作为川藏铁路的技术主管总工程师,净文常再次以他的专业和勤奋,赢得各方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规划大师,十年奉献为高原
从年开始主管西藏的铁路项目开始,净文常与青藏高原结下了浓浓的不解之缘。
作为重点工程铁路项目的技术主管,他先后主持完成了拉日铁路勘察设计到施工建成的全过程,前后30多次带队沿线实地踏勘,开展专项技术攻关,一举攻克了拉日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地热温度最高、内燃机车牵引隧道最长、高海拔风沙治理”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为国家节约投资万元。
中尼铁路是净文常负责的又一个重大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工程,被誉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项目”。年以来,为确定中尼铁路的几大通道选择,他深入研究中尼铁路建设中存在的复杂技术问题,带领技术团队十余次赴中尼铁路沿线及樟木口岸、吉隆口岸进行深入调研、走访,足迹遍布日喀则地区的13个县市及尼泊尔境内,经过多方案比选,最终选定吉隆口岸作为中尼铁路的首选方案。
作为行业内知名的铁路专家,近年来,净文常先后主持编制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十三五”铁路建设规划,研究规划了新藏线、西宁玉树昌都等西藏对外联系主干铁路的方案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西藏面向境外的中印铁路、中巴铁路的方案研究工作,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专业积淀全局性思维。
十年来,净文常把全部的工作热情和心血都奉献给了高原,他的行程遍布西藏境内的高山峡谷,见证了西藏铁路从无到有、逐步成网的整个发展历程,他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和恶劣自然环境,全身心地投入西藏自治区的现代交通事业建设中,体现了一个共产*员的使命与担当。
年5月,净文常荣获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年,净文常当选了全国劳动模范。他依旧坚守在勘察设计一线,继续用双脚丈量西藏的山川沟壑,用双手描绘西藏铁路建设美好蓝图,坚信勤奋劳动和诚实劳动,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斑白,为实现火车跃上世界屋脊的百年梦想,净文常奉献了人生最为宝贵的美好时光,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价值,在平凡的的工作中铸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