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致敬经典国家级非遗之少数民族舞蹈
TUhjnbcbe - 2021/1/13 4:16:00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最初生活的一切活动,并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人们劳动、生活、狩猎、战争、祭祀、娱乐、爱情等重要活动都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舞蹈同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表现,是表达美好生活愿望和宣泄情感的需要。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

每逢民族节日,络绎不绝的各族民众盛装打扮,怀着无限真挚的心愿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能够宣泄自己情感的歌舞海洋之中。那一场场如痴如醉的欢歌劲舞,令无数外乡人情不自禁地流露着羡慕的眼光和发自内心的赞叹,以致出现难以抑制自己感情而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终身伴侣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舍巴”或“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其身体动作主要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在长期发展变化,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点却是一致的,即顺拐、屈膝、颤动、下沉。顺拐是摆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边手,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以身体的律动带动手的甩动,手的摆动幅度一般不超过双肩,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盖向下稍稍弯曲一下,上身摆正,脚掌用力,显得敦实、稳健;颤动是脚部与双臂略带小幅度抖动,给人一种有弹性和韧劲的感觉;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时身体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动作沉稳而坚实。这些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紧张、松弛交替转换与协调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摆手舞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

举行摆手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先举行祭奠仪式,由一位有声看的土教师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边跳边唱神歌。唱的内容多是颂扬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表达土家人的无穷怀念之情。还要象征性地恭请土王和祖先前来参加摆手盛会,与民同乐。祭奠完毕,土教师则带领众人来到堂外的坪坝,在一棵挂满五颜六色小灯笼的大树下依次围绕,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摆手舞以打击乐伴奏,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各一面。牛皮大鼓一个,鼓槌一对,大锣一面,锣槌一根。鼓的直径0.6-0.85米左右不等,高0.65-0.85米左右。大锣直径0.65-0.85米不等,凹凸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锣槌视鼓锣大小相应配置。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中心击鼓叫锣以指挥全场。常用的曲牌有单摆、双摆、磨鹰闪翅、撒种等。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在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里,社会生产发展的缩影和艺术性的表现,它的成长、发展伴随了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全过程,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摆手舞的价值不是一般的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它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年5月20日,摆手舞列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7。

弦子舞弦子舞,西藏自治区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弦子舞起源于巴塘,广泛流传在西藏昌都和云南、青海、四川等省的康区,其中巴塘弦子较有名气。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人就开始跳弦子舞了,那时的弦子舞以单一的拉唱为主,是以家庭形式进行演出的小型歌舞。唐朝“茶马古道”的开发,结芒康弦子舞注入了创新和发展的生机,芒康人民不断吸收其他地区、民族的文化,滋补弦子舞,发展弦子舞,以生活为题材,人人创作,人人唱跳,人人加工,不断丰富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弦子舞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在藏族历史长河中,成为文化艺术的一颗珠宝,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神韵”。弦子舞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与感谢、互相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友谊,内容包括相会、谈爱、离别、祝愿的爱情歌舞。弦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多人少,场地大小,或台上台下,均可跳弦子舞。跳弦子舞时,一般都是围着篝火圆圈起舞,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边唱边跳,男女一唱一和,此起彼伏。舞蹈的节奏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一般都是在悠扬缓和中开始,流畅欢快中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弦子舞强调的是脚、膝、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在弦子舞中男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壮观,都极富有高原人彪悍豪放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要求含蓄典雅,给人以柔和、优美的感觉。其中在弦子舞中腰间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以脚点为主的“堆谐”,还是线条极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柔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一种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等动作都把腰做到了极致。“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极为突出的一个美学特征。弦子舞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团锦簇中的奇葩,它那古朴、典雅、飘洒、悠扬而欢快的特点,使人百看不厌。并且弦子舞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独到之处,是藏民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年5月20日,弦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9。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沉缓,凄楚的情绪。如。"探路步"、"上河滩"、"望家乡"等舞段和动作,据说是苗族古史传说中苗民负重在泥泞的路上行进,倒骑于牛背上遥望家乡并观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以及怀念因渡河死去的人们等等场景的再现。举足维艰的动作,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声,舞蹈给人一种凝重、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调"、"竹竿舞"等一样,有着自己浓烈的民族特色。

芦笙舞除"探路步"、"双踏浪"等稍为简单点的动作外,还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一些难度大、技巧高的动作和组合。要跳完一组芦笙舞,要求舞者必需具备一定的功夫和体力。所以,芦笙舞多在青少年和部份中年人间流传,一般老年人因年岁已高,逐渐退出了舞者行列。故芦笙舞还不像笛子调那样,不论年纪大小皆能随音乐起舞。

年5月20日,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农乐舞

朝鲜族农乐舞,辽宁省铁岭市传统舞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人流行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朝鲜族人的宗教仪式歌舞。在原始种族的狩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已略具雏形,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使农乐舞日渐丰富完善,并被作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承袭下来从古代到现代,雇农和小农往往以农乐队为中心,团结在一起,用农乐舞带动农耕生产和生活,从此成为农民自己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

农乐舞盛行于朝鲜“三国”时代,即高丽、百济、新罗时代,由于具有鼓舞生产斗志和欢乐喜庆情绪而成为朝鲜半岛普遍流行的民俗乐舞,在朝鲜半岛几乎每一村庄都有自己的农乐舞队。19世纪末,朝鲜人口大量迁入中国东北三省,该乐舞也随之传入中国。

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农乐舞最早起源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其中以象帽舞和乞粒舞最具代表性。

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转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

象帽舞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种种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度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

乞粒舞入场时,舞队的前面,是头戴“象帽”的小伙子和老人,他们不停地摇动着帽子上的彩色长绸。紧跟其后的便是整个舞队的总指挥,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手中拿着铜钹,边走边击打着节奏,引导着舞队出场。依次是两个圆鼓手和两个长鼓手及舞队中的男女青年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舞队最后面,是表演“双层舞”的男演员。在他们的肩上,站着个小孩,小孩的手中拿着彩绸(或鲜花),不停地舞动。在“双层舞”里,也要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舞队出场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圆圈,圆鼓手、长鼓手、男女青年和老年,依次来到场中,表演自已最拿手的技艺。高潮过后,表演者又会在总指挥的铜钹声中,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列队退出。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多通过家族传承。

乞粒舞是中国朝鲜族代表性舞蹈,充分体现了“白衣民族”的特点,如喜穿白衣而舞,男舞者头系白布巾、身穿白色短上衣、穿肥大白色灯笼裤。女舞者穿白色短上衣、白色长裙、白色勾鞋;女青年梳一根辫,中年妇女梳发髻,老年妇女头扎白头巾。舞蹈的手臂基本动作有:围腰手、横杠手、斜上下手、扛背手、绕扛手、斜上甩手、翻腕、弹手、耸肩、弹肩等。

铁岭朝鲜族农乐舞是民族杂居地区朝鲜族农乐舞的典型代表,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和生产生活状况,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年6月14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4。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木鼓舞

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木鼓舞一说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一说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而成为万物繁茂成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沟通神灵,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

木鼓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反排苗族木鼓舞和沧源佤族木鼓舞。

反排苗族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

沧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

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这段古朴而粗犷的歌舞拉木鼓,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进木鼓房,集中以模拟舞姿来表述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结束于新木鼓诞生后,魔巴手持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木鼓进入木鼓房的庄严过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为热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娴熟的击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现了表演者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为内容的多种舞蹈套路表演。舞蹈开始由一至二人击鼓进行表演,鼓点的音色与节奏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绘鼓槌的剽悍男子进入场地,边击鼓,边围鼓旋转、跳跃,将敲木鼓的欢腾气氛推向极致。人们在以此欢愉神灵,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年5月20日,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5。

铜鼓舞

铜鼓舞是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铜鼓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云南楚雄出土的春秋中期的铜鼓,距今已有多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铜鼓,在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一个铜鼓贮贝器的外晕花纹上,有3个男子击铜鼓而舞的形象,广西花山崖画上也绘有壮族先民围着铜鼓欢呼雀跃的舞蹈图象。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

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如今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年5月20日,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6。

孔雀舞

孔雀舞,云南省瑞丽市傣族民间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傣族孔雀舞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之分。表演时,舞者身带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跳舞时,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从出窝开始、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夕照、最后到展翅飞翔,整套动作有严格的步伐、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为主,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顺乖巧、美丽善良和婀娜多姿。

按照舞蹈风格来区分,孔雀舞可归纳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民间多眺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

傣族孔雀舞的动作特点是提颈挺身,提神竖耳,以双臂的动势,“三道弯”的躯体和翻转的手腕,表现孔雀的警觉和自信;以碎步飞跑和原地转圈,表现了孔雀的从容和恬静。这样,孔雀舞就不仅是孔雀形象行为、生活习性的艺术再现,更是以舞蹈语汇将孔雀拟人化之后所寄托的美好愿景和寄寓的理想和希望。

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傣族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先民情趣的流露,也是神人叙事性的肢体语言,在孔雀舞飘逸动态结构背后,蕴涵着傣族人家丰富的生命意义。它昭示着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与崇拜,构建起了一个芸芸众生普通灵魂能够进入的艺术、精神的空间,也构建了傣族民众族群识别的标志和强化生命记忆的境象,是傣族民族历史上最具有生命意义,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的一种舞蹈。

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7。

鲁日格勒舞

鲁日格勒舞,是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居住的达斡尔族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据考证,“鲁日格勒”的汉语意思为“燃烧”或“兴旺”,达语“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

鲁日格勒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古代达斡尔在春意微透的夜里聚集在村头的草坪上,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于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由此可见,鲁日格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鲁日格勒是古老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达斡尔族供奉的神灵霍列日巴尔肯汇集的17种神当中,就包括在布料上绘制的耶松挠克尔鬠尔西朗--耶松乌给尔脠尔格楞神像,意思是九个小伙子手舞,九个姑娘足蹈。可以看出鲁日格勒是达斡尔人非常古老的文化内容,并且曾有鲁日格勒舞神。在民间达斡尔族妇女们跳的鲁日格勒,没有雕琢、造作的成份,直率、充分地表现着人们的内在心境和审美情感,并都以群舞来昭示一种群体的共鸣、和谐与气势。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族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兽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它以群舞的形式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鲁日格勒以呼号和歌唱来统一和协调众人舞蹈的步伐、节奏,是歌与舞的一体化。跳鲁日格勒时一般两人为一组,众人形成圆圈舞蹈。表演时上身和手臂的动作比较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以随时随地加入队伍起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高潮时,同时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对于鲁日格勒舞蹈的程序,一般认为有三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以唱歌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随着歌曲的节奏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快。最后进入高潮时,歌唱变为哲嘿哲、德乎达、哈莫、哈莫等简短有力、风趣动听的呼号。对舞者一手叉腰,一只手臂一收一伸地向上挥动,形成对打、对挡的架势。这时另外一人及时上场,以同样的舞姿插入其中,为对舞中处于弱势者解围。直到人们尽兴,这一场舞蹈告一段落。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很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达斡尔族早期狩猪生活的情景、早期舞神崇拜,表现了达斡尔族许多劳动、生活的情景和审美情感,包括有几十种为舞蹈伴奏的歌曲、呼号。它是积淀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是达斡尔族群众十分喜爱和珍重的民间集体文化活动。

年,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8。

安代舞

安代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蒙古族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安代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

安代舞在舞蹈时,先围成圆圈站好,手持彩绸或手帕,随着领唱者的歌声翩翩起舞。主要动作有跺脚、踢步、绕巾和摆巾等。舞蹈的顺序为站起、慢走、行进、劝慰、起兴、送别等。手中的彩绸随着舞步向下甩去,再向上扬起。舞至高潮时,顿足踏步如同万马奔腾,起伏跌宕但见彩绸翻飞。

在安代舞的表演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手持巾或者绸帕等道具。传统的安代舞在表演时,表演者手里多会拿着绸帕、头巾或者蒙古族服饰的衣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简化为绸帕或手持巾,且手持巾及绸帕的颜色,也区域多样化,规格限制也变得相对宽松。

安代作为珍贵的民间艺术,它的曲调繁多,共有四十多种,适合于表达各种感情,烘托不同的环境气氛。安代的音乐在调式、曲式、节拍、节奏、旋律进行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特点。安代的形式是载歌载舞,所以他的曲调进行既有流畅动听的民歌特点,又有适合动作的舞蹈特点,节拍规整,节奏清楚而强烈。

安代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节奏强烈的踏地舞步,翻飞飘荡的彩巾,边唱边舞,边唱随编,高潮迭起,朴实,火爆,富有感染力。是蒙古族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前郭县的社会文化建设中,安代舞占有重要位置。它对弘扬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9。

打柴舞

打柴舞,海南省三亚市黎族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

远古时期,由于黎族先民生产力低下和对自然的崇拜,认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信仰灵魂不灭,因此并不以人的死而过分悲伤和痛苦,相反为其舞之,一安亡灵,二慰生者,三请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平安。打柴舞最初就是黎族先人用以祭祀的跳丧舞,用来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压惊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是黎族古老、传之久远的舞种,受到黎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是黎族人民劳动智慧和历史记忆的体现。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如同“打柴”。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打柴舞中,男子的服饰颜色主要以红与黄为主色调:上衣为红色的背心,以黄色为线条,两边对称,裤子为黄色,以红色线条两边对称;而女子一般跳打柴舞时都统一穿黑色圆领上衣,带有图纹,超短有图纹的简裙,头发都梳成球于脑后,再插各种头饰,胸前佩戴似月亮的银饰,随着跳动时发出有清脆的声音,无形中给舞蹈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打柴舞与黎族丧葬习俗联系如此紧密,其对研究黎族历史特别是舞蹈历史,丧葬演变史源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参考价值。打柴舞展示了黎族的自然风貌、风俗习惯、生产生活,体现了浓厚的黎族文化,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具有潜在可挖掘的文化教育价值。

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2。

“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尺木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宏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阿尺木刮”舞蹈是从山羊的动态形象进行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舞蹈动作,主要是采用模拟和象征的方法,模仿的本身也有其自己的目的,即“阿尺木刮”借山羊的动态来表现人的一定的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征。“阿尺木刮”舞蹈多为外在的直接表现,动作主要由脚步的跳摆和蹉跺,上身的左右晃摆和臀部的收送、前俯身、抬头、回望等组合而成。主要的动作有:“跳摆步”、“跺蹉步”、“进跺步”、“退跺步”、“羊抬头”、“对脚板”、“打脚跟”、“跺掖步”、“碰肩”、“碰臀”等。

“阿尺木刮”舞蹈队形一般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曲线形等,平时舞队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圈。“阿尺木刮”舞蹈队形因场地和蕴涵的观念为依据,在其舞蹈队形中必然也蕴含着一定的意义。“阿尺木刮”舞蹈很有阵形,且一般的舞蹈形态以走阵形为特点。傈僳族一般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阿尺木刮”舞蹈场队形最初是在山区这样的场地形成的,它由简单的队形逐渐发展、演变出了复杂的形态。

“阿尺木刮”舞蹈无乐器伴奏,自始至终为踏歌起舞,音乐以领唱与合唱方式构成。整个乐曲以模仿山羊鸣叫为声调,多以颤音出现,其曲调可缓可急,音符的跳动较为频繁且幅度较大,尤其是乐曲开始时发出的第一声,悠悠长鸣,音调曲折多变,给人以自由舒展的感觉。仿佛置身高山牧场,宛如跟山羊正在进行亲切的交谈。“阿尺木刮”唱词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傈僳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请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璎珞缀于发间,出入常配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当代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璎珞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舞蹈文化传承,其实质是傈僳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傈栗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根,则是伴随傈僳族社会发展而日益精深与不断升华的傈傈族文化。阿尺木刮舞蹈是生命律动的显现,是群体跃动的形象,傈僳族阿尺木刮浑厚、有力、粗犷、健美的舞蹈风格体现了傈傈族憨直、淳朴、劲勇、进取、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体现了傈傈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基本精神,孕育着与时代相应的新的创造。

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5。

烟盒舞

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烟盒舞,就是用“烟盒”作道具的舞蹈。所谓“烟盒”就是由竹木制作的用来装烟丝的圆盒子。跳舞时将其上下两瓣分别持于双手,并用手指作有规律的弹响,它既是舞蹈的一个部分,又以其悦耳的有强烈节奏的音响作为舞蹈的伴奏。又因为舞时必须有“四弦”作主要伴奏乐器,故以前民间把它叫做“跳弦”。因烟盒在“跳弦”中成为重要的道具,并使“跳弦”富于独特的艺术个性,故人们普遍就将跳弦称为烟盒舞。

烟盒舞的表演种类大致有:纯舞类、表演类、技巧类和歌舞类几种。

纯舞类的烟盒舞是指纯舞蹈动作组合,如三步弦、二步半、斗蹄壳、赛谷都、三角黑尼莫、亲哥阿妹甲跪约、赶瘦马、各找各的伴等,其动作组合富有韵律美。

表演类的烟盒舞是具有人物、情节,反映生活情趣,动作丰富,有高难度技巧、观赏性很强的节目,如猴子扳包谷、公鸡打架、鸭子摸鱼、哑巴打柴、石匠打石头、老鹰叨小鸡、鸽子度食等。这些节目名称既是节目的内容,也是节目的形式,表演者以形象地模仿不同动物的形态、动态、神态进行表现,充分显示了彝族人民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聪明才智。

技巧类的烟盒舞也多以模仿和表现动物体态、动态为主,如长虫扭腰、玉瓶倒水、蚂蚁驮盐、燕子歇梁、仙人搭桥、小牛犁地、倒挂金钩、架子乐等。这些动作技巧的完成需要舞者身体条件好,要有柔韧度、力度和控制力,这些能力均非一日之功,需要进行专门的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

歌舞类的烟盒舞是传统的形式,舞蹈动作简单,很少有高难度技巧,主要以变化队形为表现形式,基本舞蹈队形有六穿花、大理弦、大红丝线水红青、西厢坝子一窝雀等。

彝族烟盒舞的手位动作,主要表现了挑担子、使用锄头、镰刀、斧头进行劳作和使用掼盆、木棍进行谷物脱落、加工等动作,再经过提炼、加工、抽象变形而成,因此,不仅形象美,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的特色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7。

大鼓舞

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基诺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起着民族历史课、课堂和教材的作用。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鼓里出来的,因此,视大鼓为神物。

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较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基诺大鼓舞是基诺族历史悠久、普遍流传的民间舞,起始由老年人跳,后来演变为青年人跳。舞蹈开始时,人们在主祭人家搭一临时祭台,中间放置蒙布画有彩虹及洪水传说的大鼓,此外在其下面再摆放一面大鼓,由村寨权威人士卓巴手持祭品、口念祭词,同时将葫芦瓢里的大米撒向大鼓,用两片槟榔叶搭在鼓架上,之后敲响大鼓,人们踩着鼓点载歌载舞。

基诺族村寨之间过节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村寨仍保留着抢鼓习俗,大家都去抢那面能带来好运的鼓,但抢鼓过程要动各种脑筋,非常有趣。在巴舍、巴朵等寨子里,每逢特懋克节,大家会唱着自发聚在一起,然后挨家挨户地跳舞,在家留守的主人则会准备好酒菜招待舞者。

基诺族因历史变迁,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能歌善舞的他们,心中都有一本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百科知识全书,智慧的他们把历史文化用舞蹈与歌曲传承延续下去。

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8。

於菟

於菟,青海省同仁县土族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苯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民间也有多种说法。在青海省同仁县热贡地区当地人认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日为“黑日”,这时妖魔鬼怪纷纷出来作乱,所以要举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动,跳於菟也就是模仿老虎的动作,依此来驱逐妖魔,保佑太平。

跳於菟有固定的程序。清晨,由土族各部落推选出来的七名男青年(两只大“於菟”和五只小“於菟”),集合于山神庙前,在严冬凛冽的寒风中脱去衣裤,图画虎豹斑纹于棵露的身体和四肢,并把头发扎起,装扮成“於菟”怒像。他们双手各持顶端贴有福旗的荆条棍,在巫师“拉瓦”主持下,通过诵读经文、跪拜二郎神与山神,然后由瓦拉一一灌酒,使虎魂附体于“於菟”。此时,这些不能再说话的“於菟”,在民众的心目中已将原有的人格转为现有的神格,而获得了驱鬼逐疫的能力。

随着一阵炸响的铁铳与鞭炮,五名小“於菟”直奔山下村寨,巫师“拉瓦”在寺院住持陪同下,率领两个大“於菟”,边击鼓、锣边以缓步蹦跳姿态走街串巷,以荡涤游离于各家宅院之外的疫鬼。而另五名小“於菟”则早已或翻墙入院,或蹦跳于各户屋顶之上,进行驱魔逐祟。他们每到一家,在各屋蹦跳一番以示驱鬼逐邪后,便吃掉或口叼户主事先准备好的生熟肉块,再继续从屋顶进入另家院落。有意思的是,这些“於菟”之必须从屋顶而不能从街门进入各家的原因,是民众怕游离于街巷的疫鬼会趁机溜入宅院作祟所致。但如果“於菟”愿从宅院大门出去,倒看作是把疫鬼带离家宅而无异议。

仪式过程中,无论大小“於菟”,都将接受群众套在荆条棍上的圈饼,使之获得灵气。此外,一些患病者还主动仰于“於菟”必经之路上,等待“於菟”从身上跨过,以带走病魔获得痊愈。

表演时,观众们纷纷将圈圈馍扔向“於菟”们手持的树棍上,并串在树棍上,意为避邪,当鸣枪放炮於菟们飞奔村外河边时,土族群众欢呼四起,庆贺祛除妖魔。当於菟们在河边洗去全身虎纹时,巫师跪在河边高声诵经,焚烧纸钱,以示邪魔远离村寨。

於菟舞,舞者均为男性,由七人表演,於菟舞以“前端腿跳”构成其舞蹈特色,表演风格狂放,是独特的土族祭祀舞蹈,表演时做前端腿跳、双椎棍跳的动作,以示虎威。舞蹈动律的跑、跳、吸腿垫步等拟虎动作为基本特征,於菟的舞蹈语汇与节奏相对单一,“垫步吸腿眺”是整个舞蹈的主干动作,因舞者双手持约两米长的树棍,所以上身及手势动作较为简单。腿部动作的跳跃幅度与动势,也与其舞蹈情绪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从“於菟”的舞蹈形态来看,它是一种原始拟兽舞在当代士族民俗活动中的形态表现。拟兽舞与原始人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於菟舞原始而古朴,受古羌人虎图腾崇拜影响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是土族重要的舞蹈文化遗产,反映了土族传统文化风貌。保扩“於菟”对展示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富性,增强上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具有较大意义。

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0。

鹰舞

鹰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民间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则分布在该县以东的莎车、叶城、泽普等县。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民族精神逐渐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审美追求。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在民间广布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甚至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鹰舞”。

塔吉克族鹰舞的风格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山民生活在高原,日照强烈,氧气稀薄,行动不能过度急促,需要不断缓冲,从而形成了深呼慢吸的呼吸规律;又由于经常穿着软帮平底高靴在山路、草坪行走,膝部比较松弛、微屈,脚腕灵活、脚掌平稳。所以在舞蹈中舞者膝部也习惯地保持微屈、步法沉稳有力,动作柔韧而富有弹性。

塔吉克族鹰舞的基本造型是模拟山鹰:舞者或拧腰躬身,双臂后举,恍若雄鹰凌空翱翔或轻舞双臂,移步回首,如同机警的山鹰巡游在山间谷地;或双脚跺步,点头颌首比拟山鹰快活地嬉戏;或昂首挺胸,收臂按掌,同时踏步后转,酷似山鹰纵身飞向蓝天。

塔吉克族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

“恰甫苏孜”在塔吉克语中意为:“快速、熟练”,它既指节奏,又是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风格。其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形式活泼,舞者可自由进退,两三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表演时多由一名男子邀请另一男子同舞,两人徐展双臂,沿场地边缘缓缓前进,如双鹰盘旋翱翔;随后节奏转快,两人互相追逐嬉戏,忽而肩背近贴侧目相视,快步行走,又蓦地分开跃起,如鹰起隼落,由低到高拧身旋转,扶摇直上,最后舞蹈在竞技旋转中结束。这些动态表现,显然是西域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技艺的遗存与升华。

“买力斯”意为“特定节拍”,是以民乐伴奏或民歌伴唱为主的自娱性舞蹈,也常用来表演传统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连续旋转为特色,妇女尤其喜欢。

“拉泼依”是家庭内只用一个热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时也在室外进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苏孜的曲调,伴奏者还可以边演奏边舞,舞蹈动作自由、轻快,技艺高的演奏者可把热瓦甫放置在肩上弹奏起舞,这可能是西域乐舞风习的遗存。

塔吉克族鹰舞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资源。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已成为塔吉克族人民在节日活动、劳动之余必不可少的健身形式,是广大塔吉克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在这里世代的塔吉克族人民有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年5月20日,塔吉克族鹰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1。

时代·乡创周刊

八十五期八十六期八十七期八十八期

八十九期九十期九十一期九十二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致敬经典国家级非遗之少数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