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认为那是一条承载财富追寻梦想的道路,驼铃的叮当声与人的内心共振共鸣;有的人觉得那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其间的人与事千百年来从未褪色,至今鲜活地一脉相承。
起点:古道第一村似桃园
扎谷西,是我们穿越历史的起点,该地位于国道旁,离西藏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不远,稍留意便能找到。沿着进入谷内的公路,缓缓上行,两旁都是村庄,稀稀疏疏的,途遇第一景为岗达寺,金顶熠熠生辉,紧贴着山崖,仿佛叠砌一般。拾阶而上,进入寺内,庭院不大,种植几株柳树,枝丫直指天穹,时值吐绿发芽季节,“千条垂下绿丝绦”。佛门桑烟袅袅,酥油灯闪烁,佛像庄严,梵音徐徐,这座峡谷小寺别有韵致。
峡谷逼仄,空留一线蓝天,对崖两端牵扯着经幡,山风猎猎,仿佛在述说古道的千年传说。在经幡密集处,可见一拉康,内供奉有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等造像。推门而入,几盏酥油灯在昏暗里摇曳,一尊巨大的石刻群若明若暗。据当地百姓讲,此石乃是扎谷西峡谷半山山石脱崖下落于此,是一块神石。石刻群坐北朝南,共计4尊造像,分别刻于两块岩石上。一石底部中央刻有松赞干布,两侧为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另一块石头则刻有吐蕃大臣禄东赞的造像。据当地传说,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是从这儿进藏的,人们在山崖左侧石壁雕刻造像纪念她。后经有关专家鉴定,该石刻藏汉工艺特征明显,确系吐蕃时期所刻。看来,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此地,似乎成为可能。不知当年的文成公主行至此处时是怎样的心情,环顾四周景致,我想她的心情应该不会差。
峡谷之地往往都会有水流经,在山谷里正好就有一条小溪,水流湍急,哗哗的水声不绝于耳,我们越过小溪,来到峡谷的右侧,在陡峭的崖壁上,意外地发现了密布的经文,大多已经斑剥得字迹模糊,想必已经有些年月了。据当地人介绍,我们所看到的崖壁经文只是一个部分,崖壁两侧很多都雕刻着类似经文,而且有些藏文字体与现代的藏文差别很大,很可能属于古藏文。听闻这个线索,我随即有了一探到底的兴趣,我打开相机对部分经文内容进行拍摄,以便带回拉萨让懂古藏文的朋友破译。可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和工程庞大,我未能尽数收录,也算留一遗憾。但是可以想象,多年前,在这条狭窄的古道上,留下如此大规模的石刻,人力、物力的耗费可想而知,进而也可说明当时这条道路的畅通与繁荣。
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到访扎谷西峡谷,但每次最远就到达文成公主庙,再往里就只见一座小桥,随着峡谷拐弯,貌似武陵人逢桃花源,只觉幽深而遥远,只好止步返回。这次造访,芒康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却极力推荐往里走,说里面有一桃花秘境,名叫觉龙,正值花期,开得浓艳繁茂。突然想起,几年前一朋友传给我几幅山野桃花烂漫的图片,他配文标题为“觉龙桃花睡美人”,光看着那张图片都让人心驰神往。今天能亲临此境,莫非有某种机缘巧合。我就带着寻觅桃源的心情向深处探去。
心随身动,眼随野开,越往里走,风景越发迤逦。原来此山谷与扎谷西相通,随地势不断攀升,直至与高山林海相接。进入山谷后发现,这里分布着田园式的村庄,几乎都是独门独院的两层藏式小楼,白色的墙体,点缀在田间,这美丽的村庄有着一个诗意的名字——觉龙村。觉龙村周围遍植桃树,花开正浓,路旁、田间簇簇相拥,把房屋小院掩隐其中,房屋连着农田,层层梯田布满山谷,绿色的麦苗与火红的桃花相映衬。
下车步行在村间的小道上,栅栏把人与农田隔开,偶尔遇见成群的家禽,它们也悠闲地漫步于小道,小院里的犬吠声此起彼伏。找一地势适合翻越处,跃身而入,行走在田埂上,让撒落的桃花自由地飘在身上,闻着麦苗的清香和桃花的芬芳,陶渊明的世外桃园亦不过如此。如果把扎谷西看成是我们此行茶马古道段的入口,那么觉龙村就是茶马古道上的第一村,面对如此美丽的所在,我畅想着茶马古道更多的惊喜。
骑马:调皮小马离开大队
在芒康县旅游局的组织下,我们来到觉龙村的顶端,即现代驾驶工具所能到达的最后地点,也算是穿越古道的起点。扎西尼玛是觉龙村4组组长,根据之前的安排,他将是我们此行的向导兼协作。当向我介绍这位向导时,我打趣地说道,有扎西(藏语,意为吉祥)相伴,我们这一路定会吉祥。另外,同行的还有芒康县旅游局的尼玛次仁和卓嘎。尼玛次仁之前走过这条道,对情况比较熟悉。而卓嘎是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性格活泼,有着银铃般的笑声,一见面就知道是性格特好的那种女孩,曾在觉龙驻过村,跟当地的群众联系比较多。由我们这四人组成的穿越团队就到位了,热心的龚局长除了叮嘱我们路上安全、小心之外,还给大家合了张影。
既然是穿越茶马古道,那么载物的牲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扎西尼玛为此行准备了四匹骡马,其中三匹都驮上了随行装备,另外一匹空着以备载人。四匹骡马用绳子连缀起来,我们就在它们的叮当声中出发了。走着走着,身体就发热了,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迈开大步,享受着回归自然的快乐。
山路变得越来越窄,灌木丛越来越深,树木也越发高大,地势渐渐陡峭,走起路来喘得更厉害了。尼玛次仁建议我骑马,本来我还想坚持一会,但不好拂了大家的意,于是在他们的帮助下跨上了那匹没驮行李的骡马。原来他们都是高手,包括卓嘎在内,都能很轻松地稳坐在马背上,之前驮在马背上的行李对他们来说不是任何障碍。
我虽然坐在了马背上,但生平第一次在西藏骑马,心惊胆颤,手足无措,但又故作镇静,不想让大家笑话。此时,卓嘎跟我开玩笑说:“你骑的马是最调皮的。”虽是玩笑,但让我着实担心起来。我所骑的马乖乖地走在最后,本想跟着走就行了,最不想出现的剧情还是发生了。我那匹枣红色的小马儿,不按规则出牌,突发奇想地另辟蹊径,离开了大部队,走上了另一条道。卓嘎的玩笑此时变成了真,我更加不知所措,既不知是拉缰绳还是夹紧马肚子,或许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两种措施都做了,也仍然无济于事。只得听由马儿信马由缰,我只求自己不会从马背上摔下来。
幸好扎西尼玛是位有经验的向导,他不慌不忙,也让我不要着急,马儿在离开大部队走了一阵后,巧遇一群正在山野里施工的牧人,扎西尼玛跟他们用藏语说了几句。一位汉子就过来拽住我马儿的缰绳,动作熟练地用笼头上的另一根绳子为我做了个调整马前行“方向”的动作,我想让马儿往左就往左拉绳子,想马儿往右走就往右拉绳子,很快我就掌握了要领,试了试果真灵验,接着我就自己驾着这匹调皮的马儿回到了马帮的队伍,照例走在卓嘎的后面。只见小姑娘轻轻地挥舞着缰绳,动作潇洒自如,嘴里不时发出催促马儿前行的口令。小姑娘的长发与马尾呈一条直线,“Longtail,Longtail!”,两条长辫随马身起伏、摆动,成为马帮队伍的一大亮点。山越发陡峭了,马儿前行也越发吃力,时不时翘起马尾“拉便便”,让行于后的我直想捂鼻子,但又怕丢了缰绳失控,投鼠忌器呀,只好忍着。
山中无甲子,寒岁不知年。行走在这原始森林里,呼吸着清新透凉的空气,尼玛次仁时不时吼几嗓子康巴歌谣,回响在这空旷的山谷。偶尔也有隐藏在山间的牧民回应他的歌声,彼此对上几句。空山人语响,那种兴奋是来到这里的人都情不自禁的。另外,由于骑马技术的娴熟,只见他稳稳地端着相机,“咔咔”狂拍。羡慕之余,我也想一试,不知咋回事,我所骑的马儿,一听我摁相机快门的声音,它就快速地挪动脚步,吓得我惊魂未定,只好见机行事,不敢强为。抬头仰望山顶,只见白云在空中悠悬。不久,尼玛次仁说,我们开始翻越十八拐了。意思就是说要到山顶,我们必须经过十八道曲曲折折的拐弯。
我骑着的马儿,果然是匹有个性的良驹。在后来的行径中,居然不甘于后,主动走到最前面,虽然显示了它登山的实力,对我却是大大的考验。当面对无法改变的考验时,唯从容以待,然后或许有拨云见日的结局。我心理这样安慰着自己,小心地握着缰绳,控制着方向,但马儿专挑临崖行走,使我不敢左视。在稍微熟练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催促它往里靠,有时心里近乎于恳求,彼此心灵是否相通,不得而知了。行至转角处,景色豁然开朗,来时的扎贡沟、觉龙沟尽收眼底,那种壮美与震撼,让骑马所冒的风险成为值得。在向后观揽了来时的路后,发现向前看也是绝美的风光。雪后初霁,树木被清洗得换了颜色,山间偶尔空旷的平地积着白雪,与四周黑色的木栅栏形成映衬,那种色彩与格调是我所见过世上最美的颜色。大自然才是最完美的调色大师,它那绝美的手笔让人类惊叹,“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玄万古琴”。
山顶:溪流澄澈古木参天
好不容易到了名曰卡拉卡山,海拔米的山顶,顿时就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查贡沟就在脚下,觉龙沟渐次远去,村庄就更微茫了,不过心胸更舒展,神清气爽,登山之乐就在于此。山顶白茫茫一片,弃马前行,积雪尺余,人马行后,一串串长印伸向远方。风有些刚猛,把山顶的经幡吹得“哗哗”飘舞。山顶伸展着,我们延着一条道路前行,刚要到下山垭口,原本四匹马儿排队走着,不知何故,我来时所骑那匹有个性的马儿突然扭头往回跑。在这海拔多米的地方,我只能眼睁睁看着,是有想法也没办法。不过,尼玛次仁却飞奔着与马儿驰骋,眼见就要赶上,最后还是不得不止步认输,他那矫健飞奔的身影,像极了草原上套马杆的汉子,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最后,还是扎西尼玛悄悄地尾其后,且行且观察,在尽量不惊动马儿的情况下尾随,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相信他们能得胜而归。
我与卓嘎便找了个避风的山坳,将马匹上的座垫缷下,然后我开始导出相机里的图片,一路风景太盛,拍得相机存储卡已满。卓嘎则趁此闲暇,找出所带干粮,我们一边充饥,一边等两位勇士归来。卓嘎吸取了教训,把剩下的三匹马都捆好,然后才放心地吃东西,小姑娘心细的办事风格,挺让人欣赏。我一边吃着干粮,一边喝着自带的热水,望着茫茫的冰雪世界,惬意的感觉由然而生。感叹之余我担心起是否能追回马儿,卓嘎说放心吧,最多是路程远点,扎西尼玛一定能顺利归来,我们就在这满目美景的山坳等待着他们的过来。大概半小时过去了,扎西尼玛牵着马儿归队了,仔细打量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约摸四十来岁,显得十分精神。后卓嘎告诉我,他已经是五十出头的人了,觉龙村山水气候宜人,自然优于凡世俗尘,扎西尼玛就是明例,真是养得一方好山、好水、好人。
他们拴好马后简单地垫吧垫吧肚子,卓嘎收拾好垃圾,我们开始往山下走。下山路依旧积雪漫道,不过山坡上全是大叶杜鹃树,那遒劲的枝干书写着顽强的生命力。尼玛次仁告诉我,五六月份,满山的杜鹃争妍开放,有红的、白的、粉的,惊艳到无法形容。“西藏四季皆美,而且各有特点,到西藏旅游只有时间的不同,没有空间的限制。”这是目前网上关于西藏大美的描述,所以虽与鲜花无缘,但与冰雪亲昵,也不失为所得。
“当我们坐在小溪边,耳听哗哗如笑语的水声,观赏飞溅的晶莹水花,眼见水中闪烁的小鹅卵石和溪旁鲜绿的植物,这时内心可能感到无比欣悦。因为我们与溪流的清新、纯净和澄澈是一体的。”穿行于自然中,我脑际里想起这几句人与自然和谐宁静的话语。下山的脚步更快,我们“蹭蹭”地往下赶,与杜鹃花灌木丛相接的是原始森林。何时置身于古木参天的林中,我的记忆是模糊的,因为不需要刻意地铭记,回归自然要的就是一种随性的享受。
午餐:熬壶清茶大吃烤肉
迈出林区,接壤的是一片草坪,草色枯黄,镶嵌在丛林里。尼玛次仁介绍说,此地名叫贺其顶,最为奇特处是有一马蹄印。怀着期待,我紧随其后,一路寻觅着他所说的奇迹。果然,在草坪中央,有一玛尼堆,中供奉着一马蹄型石头,形态逼真。古往今来,此地不知道经过了多少马帮,为了对表达对旅途的平安寄寓,估计每路过于此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往玛尼石堆上放一石头,年久日深,堆积如山。我也想往玛尼石堆上放一块石头,四处寻找未果,只能心里默默祈祷了。短暂歇息后,我们上马继续赶路。
以我的骑马水平,下坡无论如何是不敢骑行的,在向导扎西尼玛的帮助下,我试骑了一段。他替我拽着缰绳,走在前面控制着前行的速度。马儿每前行一步,我的心就跟着晃荡一下,诚惶诚恐,深怕踩空跌落,在自己无法掌控的环境下,足见信心的重要。灌木丛生,小道悠窄,路边时不时出现一棵硕大的老树寿终正寝地横亘着,经历了风霜年华后呈朽木状。有的直接躺在山道中间,挡着人们的去路,或刀斩或电锯,使之为人们让道。有的横于头顶,人马或人躬身而过,因其未影响通行,也就不加干预。在茶马古道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切生物都得为马帮让路,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河流穿行在山谷,借助小桥,我们时左时右地前行。桥皆木制,由数根巨木并排横跨溪流,坚实有力,毫不担扰其承载实力。平路和下坡,我比较倾于步行,一则安全,心里踏实;二则可接地气,触摸山水,遇见好的风景可自由拍摄。就在骑行与步行中,时间于此已无概念,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过了几道桥,直到突遇邦卡伊草坪,尼玛次仁下令驻脚野营午餐。手机虽然依然没有信号,但时间显示快下午四点了。
大家齐心协力,用石头架好水壶,燃起柴火。主餐虽是方便面,但配菜可不能少。扎西尼玛将随身携带的茶饼分一小块,然后从塑料口袋里抓一小撮当地盐井产的结晶盐,先后投入壶中,再把壶搁在火堆上,藏地的清茶就这样熬开了。等待面泡好的时间,我们聊起那支壶来。在茶马古道上,如果没有壶烧水(以前是用铁锅),马帮是不可能走完全程的。藏族人有丢得下的情人丢不下的木碗一说,对于茶马古道上的商队来说,我觉得烧水的壶比情人和木碗都重要。
饥饿使得我们对食物有特别的感情,哪怕是平时不起眼的方便面,在这荒山野岭,也成了美味佳肴。吃完方便面,大家各自盛了清茶,一边任山风吹拂,一边啜着热饮。扎西尼玛从马背上取出一只篾制的食盒,里面有他老婆为他准备的熟猪肉、煎的大饼、还有风干牛肉等。扎西尼玛用刀子将猪肉分割成小块,示意大家享用,但见那油腻的肥膘,没一人下手。尼玛次仁和卓嘎就着清茶吃起了大饼,我也分食了一小块。但经不住那猪肉的诱惑,我想起了办法,从林边折来一根小树枝,将猪肉串在一头、挑起,往火苗上一烤,那吱吱的油直往外冒,香味四溢。一会工夫,猪肉烤好了,我往嘴边一靠,做了个大快朵颐姿势,让大家拍照留念。这份茶马古道吃烤肉的经历,至今回想起来,还让自己有几分得意。不知当年古道上的商队是怎样发挥聪明才智改善伙食的,我这一招对他们来说应该算雕虫小技罢了。
用完林间午餐,大家把所有的垃圾往火堆里扔,付之一炬,待烬后,用剩余的清茶浇灭。整个现场跟我们来时一样,几块磊石,一堆灰烬,这或许是茶马古道上千百年来的规律,每个马帮都不约而同地遵守并践行着,马帮靠着茶马古道为生,这样做也算是对它的敬畏,这种敬畏之心也一直延续至今。
回家:走出丛林重现烟火
我们徒步的这段茶马古道,需要翻越三道山梁,然后才能见到人家。用过午餐,歇过脚后,再次踏上行程。尼玛次仁比较照顾我,见我走在队伍的最后时,总劝着让我骑马。见小姑娘卓嘎都在坚持步行,我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建议大家一同骑行。山道虽然没有先前十八弯那么陡峭,但马匹的体力明显不如前,走几步就喘粗气,腿贴着的马肚起伏地呼吸。
有几段山路,只有我一人在骑行了,其余三人都下马步行。他们觉得马太累了,令人怜惜。在茶马古道上,人与马是连为一体的,只有相依相扶,最后才能走完行程。下坡或平路时,我也跟大家步行。为了赶走路途的劳顿,卓嘎开始给我们唱山歌,一首接一首,有用藏语唱的,也有用汉语唱的,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成为山间最动听的天簌之音。偶尔大家也闲聊,我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的茶马古道上有女人相随吗?尼玛次仁说,有呀,她的名字叫花依(电视剧《茶马古道》里的女主角)。我说不对,她的名字应叫卓嘎,大家大笑起来,卓嘎的脸害羞地低了下去。
行走多时,马力已不支了,人也感到疲乏,天气似乎也开始考验我们,时而强光直射,时而雪花纷纷,打在冲锋衣上,耳边是紧密的“唰唰”声。埋头赶路时,我开始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总觉得是我们的心感受了万物。当你观照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壮丽山峰时,会发现它就是你自己。它的存在端视你的觉知。当眼睛闭上,只要你的心在,那山就会在那儿。曾经读到过的一段文字也冒了出来,“当我们关闭感官之窗静坐时,会感受到整个宇宙的临现。为什么?因为那颗心在那儿。若你闭上眼睛,就会看得更清楚。外界的五光十色并非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是缺乏觉知,是失去正念”。嗯,人不能忙碌得迷失了自我,时不时静下心来冥想一会儿,天人合一的趣妙也是人的一种回归。
在风雪的洗礼中,已无法用天光来判断时间。我们到达久多拉卡山顶时,雪花依旧随风乱舞,阴沉的天空,仿佛已是黄昏,手机显示下午六点。须知在西藏,这个时点于拉萨还是烈日高悬。手机有信号了,也意味着茶马古道的穿越之旅即将回到到现实世界。芒康县旅游局的龚局长打来电话,他驾着车就在山下的哈达村等着我们,无疑这对于我来说是令人振奋的消息,虽然不知此地离哈达村还有多远。大家都加快了脚步,穿出了丛林,一片广阔的大草坪延伸向远处的村庄。尼玛次仁说,草坪名叫安秋,以前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歇脚地,下面就是村庄,是连接人间烟火的地方。村庄升起缕缕炊烟,那是对漂泊在外的人最温柔的召唤。古道上一个个这样的村庄盘旋起的炊烟,指引着走在路上的游子找到回家的路,也将他们的思念传递给了在远方挂念着的亲人。
茶马古道因人而兴,正是因为人的活动,它才被赋予神话与传说。剥开历史的迷雾,置身于那条悠远的古道,去重温和感悟它的人文气息,心灵徘徊在历史与现实间,给人内心一些启迪和拷问,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Tips:
1.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横断山脉,昌都地区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公路交汇处。
2.气候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区,夏季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无霜期95天。
3.主要旅游景点以茶马古道为主线,上盐井境内有被当地人称为文成公主的吐蕃时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峡谷、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尼果寺为县内主要寺庙。
文、图/罗勇
———————————————————
温馨提示:
点击右上角按钮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