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16日以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全面铺开
中央及行业媒体采访团
深入各地开展蹲点式调研采访
此次他们奔赴雪域高原
深入青藏铁路
感受高原铁路人的坚守与执着
媒体记者采访藏族动车司机。马文摄
体验青藏铁路电力工清洗接触网瓷瓶作业。郝宝君摄
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政协报、科技日报、中国妇女报、中新社等多家中央及行业媒体的记者深入青藏集团公司一线车间、工区,采写了大量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
人民日报5月10日
历时4年多建设,米拉山隧道正式通车。建筑者们用坚守和奉献,铺就通往梦想之路。
▼
新华社(新华网)5月22日
笔尖记录着青藏铁路电路技术专家马云一次又一次的“出诊”,他多年如一日,保障列车在高原铁道线上快速奔驰,为广大旅客出行提供了一道安全保障。
▼
新华社(客户端)5月17日
关角隧道内常年阴冷潮湿,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钢轨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铁路人像医生一样,呵护这段在青藏铁路中极其重要的隧道。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线路里程最长、沿线环境最为恶劣的铁路,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道”。由于沿线的大风情况和雨雪天气非常多,为保障安全、高效运行,青藏铁路的“大脑指挥系统”——调度所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
行驶在青藏铁路的列车翻雪山、过草地,从青海西宁市一路驶向银装素裹的察尔汗盐湖。青藏铁路穿越察尔汗盐湖的线路长约33公里,被称为“万丈盐桥”。
洛松次仁来自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市)左贡县,是西宁机务段一名藏族司机。来看看做火车司机近十年,他都见证了哪些变化。
提到青藏铁路的建设难题,大家一般都会想到世界性难题——冻土问题。其实,防沙治沙也是青藏铁路建设和后期管护的一大难题。为了确保青藏铁路列车安全运行,铁路部门采取不同形式的阻挡风沙措施,严防风沙侵袭。
▼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5月9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翻高山、过荒漠、进老区、访边疆,用实际行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讲好普通人的故事,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
▼
求是(微博)5月9日
青藏铁路全线装有近个摄像头,大风监测、道岔融雪、列车轴温红外探测一系列先进技术的运用,保障了无人值守车站的行车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恶劣环境中的作业人员数量。
▼
中国日报5月13日
一个家族,三代火车人,见证青藏铁路发展史。
▼
科技日报5月15日
进藏列车与普通列车在细节上有很多不同,其中最特别的一点就是进藏列车可以供氧!一分钟让你弄懂进藏列车是如何供氧的。
▼
中国妇女报5月24日
从牦牛运输到火车飞驰,13年来,青藏铁路为高原儿女带来的不仅仅是幸福的生活,更是远方与梦想。
▼
人民政协报5月19日
舞蹈担当、颜值担当、微笑担当、欢乐担当……一起来看看这是怎样一趟欢乐的列车?
▼
中国新闻网5月14日
青藏高原迎来旅游季,打卡察尔汗盐湖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在去往盐湖的路上,铁路“蜘蛛侠”挑战极限,为接触网除盐。
简单朴实的语言
描绘出了鲜活的画面
讲述了高原铁路人的伟大成就
展示了不平凡的幕后故事
编辑:文个
实习编辑:杨璇
更多精彩内容
刚刚,张呼高铁试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