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头条悦崃一部厚重的史书乡村古韵令人
TUhjnbcbe - 2021/3/12 9:25:00

悦崃轿夫号子

悦崃古镇是隐藏在深山中的一部厚重史书,这里风光旖旎,民风古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笔者不止一次游览悦崃,将其当作美酒品味,常常陶醉而忘归。

这里曾是“巴盐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至今完整地保存有大量的土司文化遗迹,有清乾隆时期的马氏宗族祠堂、清代土司峒寨、石碉楼群等遗址。这里更有引人入胜的“悦崃轿夫号子”、“土家断头锣鼓”等土家民俗。新城村还被评选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至今保存着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村寨;悦崃寺院坪香米曾为皇家贡米,其风味独特,久负盛名……


  

文化奇葩非遗宝地

悦崃镇位于我县中部,原名悦来,取《论语》“近者悦,远者来”之意,因全国和重庆有多处名叫“悦来”的地方,故在本世纪初撤区并乡时改名“悦崃”。诞生于此的“土家断头锣鼓”、“悦崃轿夫号子”更是声名远播。

“悦崃轿夫号子”又名“土家婚俗”,是一部以石柱土家族婚俗为素材,结合石柱“啰儿调”等地方特色文化提炼的中小型舞台艺术作品,乃石柱原生态民俗文化奇葩。目前,作品长度约20分钟,包括“哭嫁、轿夫号子、拜堂成亲”等内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艺术地呈现了石柱土家族婚俗的精华。30多名演员全部为悦崃镇当地农民,没有一名专业演员。原汁原味的土得掉渣的方言俚语,是该节目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亮点。年9月27日,“悦崃轿夫号子”作为“年重庆都市旅游节暨中国重庆城际旅游交易会”开幕式开场舞,首次登上城际旅游大舞台,深受媒体和市民
  

土司故城千年风云

悦崃是我县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古镇。早在北周时期(公元年),悦来就是湖北利川、恩施等地经过石柱通往重庆、成都的重要驿站。它建置于唐武德二年,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是一个曾拥有无数辉煌的名镇。悦来场镇始建于唐代,兴余宋代。宋代的“川盐销楚”盐道穿境而过。南宋建炎三年(公元年),“石柱安抚司”建于该镇境内的水车坝(今古城坝),石柱余年的世袭土司制度由此开始传承。

唐武德二年(公元年),朝廷分浦州(重庆万州)之武宁,取南境宾服之意,建南宾县(今石柱县)。南宋建炎三年(公元年),陕西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马定虎奉诏入川,因征服当地土著“五溪蛮”有功,被分封南宾县地置“石柱安抚使”,在南宾县水车坝设立军事机构“石柱安抚司”,节制“九溪十八峒”。从此,“石柱安抚司”与南宾县同时并存,使这里成为了石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悦崃镇古城坝安抚司遗址今仍存石刻石联“世系清之汉朝将军甲第,苗裔遗于石柱巨族人家”,便是古城坝当年辉煌之写照。

元初,“石柱安抚司”改为“石柱军府宣抚司”,不久,升为“石柱军民安抚司”。元末,明玉珍据蜀,建夏政权,还名为“石柱安抚司”。

明洪武四年(公元年)四川平定后,“土酋马克用归降”。洪武八年(公元年)正月,朝廷复置“石柱安抚司”,隶属重庆卫,授马克用宣抚使,世袭其职。同年,马克用奉诏征讨“九溪十八峒”。乘士兵离境,苗兵联结散毛峒突袭南宾,占领县城,烧了官舍,杀了县佐。马克用闻警回师,苗兵撤走。之后,马克用将安抚司由悦来水车坝迁入南宾县城(今南宾镇狮子坝)。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南宾县因地小无益,省八邻邑,其属乃废,遂被撤销,部分地并入丰都县,置南宾里,在今丰都县江池镇设巡检司,其余县地划归石柱安抚司管辖,编为三里十甲,隶属重庆卫。自此,“石柱安抚司”始理民事,统掌行政、军事大权,成为一个政区,悦崃水车坝成为故城,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古城坝。

明末清初,石柱女土司秦良玉曾在此地“桃花马上请长缨”,练出一支震撼五岳、令清军闻风丧胆的“白杆兵”。明崇祯皇帝亲自召见,并赋诗四章表彰其抗清功绩,发出了“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的感叹。

而今,在两平方公里的古城坝,仍有司署衙门、粮仓、军营、祠堂、练兵场等遗址。衙门坐落在古城坝北端,房舍坐北朝南,三面环水(护城河)。屋后是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俨然一座有险可守的古碉堡。从三段残存的古城墙,可窥见厅城为东西走向。散落在地上的木柱基脚石墩有多个,最大直径80余厘米,可见当时厅城的雄伟。此地现存建于清乾隆53年的马氏祠堂,墙上保留着《马氏源流碑记》。

新城村南宋古桥


  

青石碉楼诉说沧桑

历经岁月沧桑的10余座古碉楼,是悦崃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代表。

碉楼,川东俗称“箭楼”,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以高加索人种为主的白种人(史称竭胡)和草原胡人入侵中原,“以汉人女子儿童为脯,称为两脚羊”,史称五胡乱华。长江以北汉人结寨自保,始建碉楼。现代尚存的四川“羌寨”、福建“土楼”,都是汉人碉楼的衍生。

悦崃境内这10余座碉楼,分别坐落在枫香坪、新场、作坊、潘家坝、何家堡、元岭冲、中冲等地,多为石条砌成。但因建造者富裕程度不同,有的碉楼上部由夯土筑成,这些夯土墙使用糯米等材料筑成,非常坚固。

悦崃镇枫香坪景区的石寨坪碉楼已有近年的历史,是地主马王明英的箭楼,名“永固楼”。因她本名叫王明英,嫁到马家就被人们称为马王明英。箭楼由她夫家于清朝中期建造,长12米,宽8米,高6楼有余。碉楼四角上方有4个向外突出的雉堞(也称暗堡),每个小暗堡可容纳3人,上有近10个朝下的射击石孔,可供火药枪或弓箭射击用。石孔外小内大,有石模活塞,观察射击时取下,平时塞实避风避弹。暗堡脚下还有活动石板,可掀开后向下砸石头。

长岭碉楼位于悦崃镇新城村星光组,小地名长岭,建于民国初期,由石碉楼和木房组成,围墙将其围在一起。碉楼通长66.65米,通宽17.1米,总占地面积.72平方米,建筑面积.88平方米。碉楼坐西南向东北,面阔一间11.12米,进深一间7.54米,由46层条石砌成,条石厚47厘米。目前,该碉楼仅存石框架,其楼板与屋面已无。碉楼为五楼一底,用铁皮包门,顶部有瞭望台(角堡),墙体上有射击孔,瞭望台下有石狮撑拱,大门上刻有对联“溪水似桃源福地,岭楼如乐一洞天”,横批为“永庆安全”。碉楼前有一楼一底木房,面阔三间15.98米,进深二间6.48米,为土家吊脚楼形式、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格子窗户。碉楼与木房外有围墙封闭,围墙为土砖砌成,通高2.5米,其石门上刻有对联“三径月照花作壁,四山云合树为屏”。院落前有一坡宽2.5米的长梯,连接一古井。此碉楼为民国初期独具特色的土家民间军事建筑群。

作坊碉楼位于悦崃镇新城村金台组,坐北朝南,为石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碉楼为五楼一底,用铁皮包门,门楣上刻有“娱萱别墅”,下有对联“飞阁重楼金汤永固,崇山峻岭盘石久安”,并留款“伯凯先生新建碉楼记盛民国辛未季书陈长卿口题”,但部分文字字迹模糊。碉楼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二间7.1米,通高16米,占地面积.38平方米,建筑面积.28平方米。碉楼条石厚40厘米,有小窗户和枪孔。楼顶前墙左右各有一碉堡(望台),屋顶有石栏杆(仿城墩)。因年久失修,碉楼内楼板已毁,屋面青瓦已坏。此雕楼建于民国二十年,由作坊主冉启木修建,为民国初期集防御、居住、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土家民间军事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新场老街


  

新场老街风云犹存

悦崃镇新城村星光组的新场老街,位于石柱至西沱的城北古道上,依山而建,南北走向,垂直分布于山坡上,全长约米,宽约3.3米,共9个平台级阶梯,总占地面积平方米。街道为条石铺成,两侧分布着吊脚楼民居建筑群,吊脚楼为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吊脚木栏杆。

老街上那顺坡拖檐的云梯式街道全用青石板铺成,随山势蜿蜒曲折,层层递升,一直到山巅,像一层层登天的云梯,一坡一个台阶。老街两旁是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青瓦房、吊脚楼、木柜台。精美的雕花木格门窗、悬空飞翘的吊脚楼,透出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格,给人独特的美感。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和金色的玉米棒,给寂静的山村添了一抹亮色,透露出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走在历史的胡同里,叩问着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如同在弹着石琴,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被前人踏得高低不平的青石板,在秋雨的洗涤下,泛着幽幽青光。时近中午,家家户户屋顶飘着缕缕炊烟,让老街充满了生活气息。

据已在老街居住了三代人的张师傅介绍,在老街入口下侧约20米外,原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非常坚固雄伟,上面雕刻的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草虫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而他的祖父就是修建石牌坊的“掌墨师”。在“破四旧”的狂潮中,人们用炸药将石牌坊炸毁。据说当时连放几炮,都没有炸垮石牌坊,最后大家用钢钎、铁锤,一点一点地将其凿倒。石牌坊现仅存“圣旨”石刻,长1.55米,宽0.95米,厚0.23米,为阴刻楷体,四周还刻有海水云龙纹图,外两侧刻有手握兵器的将军。在其左侧溪沟上有一石拱桥,上刻有“长岭桥”。老街的河岸上有摩崖石刻,但所雕刻的石狮、石龟、石蛇等也被捣毁,现仅存身躯。

张师傅介绍,现在居住在老街的基本上是些老人,他们仍生活在田园诗歌般的世外桃源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因当地年轻人耐不住山村的寂寞和干农活的艰辛,或外出打工,或在都市购房生活,这里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迎面走过来几位背竹背篓的老农,见到笔者在拍照便围了上来,希望能帮他们呼吁一下,早日把新场老街到悦崃镇的水泥路修通,要是能通班车就更好。他们说,现在当地居民赶场到黄水、悦崃,都要步行两个多小时,生活十分不便。老农们的眼里充满着渴望,那布满老茧的手似乎也和新场老街一样沧桑。

据有关人士讲,政府已经将从悦崃经新城至黄水的旅游公路纳入规划,将择期开工建设。届时,这里将融入“大黄水”旅游圈,其古建筑、古遗迹将得以开发利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将得到极大改善,新场老街也将重焕生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条悦崃一部厚重的史书乡村古韵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