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教育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法理思维构建教育治理体系,紧密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结合教师队伍管理实际,以人为本、依法治教,因校制宜、一校一策,大力推进教师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在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中大力倡树“教育质量就是职业尊严、工作业绩就是至高荣誉”的鲜明导向,取得初步成效。
一
坚持问题导向,推行绩效管理,
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公平合理合法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良心买卖”。的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学校管理主体之一,存在岗位分工不同,任教学科课时总量多寡不均,加之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乃至年龄性别差异,这些都给教师综合评价工作带来实际困难,导致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经常呈模糊状态。
然而这种长期单纯靠教师“良心行为”,或谓依赖教师“职业自觉”而进行的管理,经常造成教师职业责任感缺失和精准激励约束不到位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同心同欲达成育人目标的积极性不高,个别教师心存私念,工作动力不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和“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教师因无专项考核环节,缺乏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欲望,消极应付各类培训活动,自甘平庸,不思进取;有的教师在个人晋职进级后,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念头,千方百计脱离教学一线,不愿再承担相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的因为预计短时间升职晋级无望,就放弃职业追求,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此等等。
据统计,目前我县拥有高级职称在职教师人,坚守一线教学的人,占不到八成;还有部分高级教师尽管身处一线,但大多转任音、美、品社等所谓“小学科”或非考试学科,承担较少工作量,高级教师应有的专业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因为缺乏精准评价机制,在教师职称评聘、干部提拔任用等过程中相对容易出现不公允现象,影响了学校管理的权威性。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今年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人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要把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实践证明,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就难以真正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没有教师队伍的潜心育人和责任担当,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工作“良心买卖”迫切需要有杆公平“秤”!而今,这杆“秤”在昌乐已经有了!
年3月24日下午,昌乐特师附属小学会议室座无虚席,名教职员工齐聚,正式投票表决学校《绩效考核方案》,最后以%同意率顺利通过;3月31日,县实验小学《方案》教代会表决通过率为98.04%。及第中学、实验中学、新城中学……短短不到60天共计26次不同层次局长办公会和班子成员包扶责任区专题会议连续召开,不间断调度研究和讨论修正,截至年5月19日,一个值得记录的节点,全县校校有了“学校宪法”,广大教育工作者人人心中有了“公平秤”!
二
突出“两个核心”,用好“三把尺子”
科学研制教师绩效考核标准
“秤”之公平在于“准星”。考核方案能否有效执行,发挥效力,首先取决于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的制定是否全面、必要。突出业务能力和师德素养“两大核心”,用好工作量、教育质量、师德表现“三把尺子”,是我县教师绩效考核标准的主要把握和政策遵循。
“工作量”是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绩效考核的难点所在。对此,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制定和细化不同教师岗位课时量标准。其中,中小学教师课时量标准,要综合考虑课程的难度、备课时间长短、作业批改量、教学班级和学生数量等因素确定,不同学科每周最低课时量,小学一般不低于12-18节、初中不低于10-16节、高中不低于10-14节。班主任工作量按教师标准课时量的一半计入。走教、任教多学科教师课时量应予以适当照顾。教师兼职管理工作的,课时量不得低于标准的三分之二。同时强调要突出课时量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将完成课时量作为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竞聘专业技术岗位的必要条件。对达不到约定课时量的,教师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档次,在续签聘用合同时要进行转岗或低聘。
但该《意见》关于教师“课时量”的界定,更多